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中国炼铁第一人”走了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 作者:宋春丹 | 发布时间: 2024-09-04 09:37:05 | 113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着宝钢一期工程1985年建成投产和国外产品的纷纷涌入,武钢薄板在国内市场一统天下的格局一去不返,再也不是皇帝女儿不愁嫁了。

80年代后期,钢铁企业像坐过山车一样。1988年,全国经济过热,钢材走俏,出现了废次材市场价远高于计划内正品钢材国拨价的奇特现象。一些钢铁企业拼命抢产量,粗制滥造,一些则违反合同,将部分计划内钢材变为计划外钢材高价出售。随着治理整顿和经济紧缩政策出台,到1990年钢材市场又转为疲软,用户大量拖欠货款,三角债严重。这些都对武钢造成了严重冲击。

张寿荣曾经回忆,1991和1992年是公司最困难的两年。武钢的矿山在消耗,影响了炼铁和炼钢能力,1991年起60万吨外部钢坯又全部停供,一米七轧机系统面临着吃不饱的问题。

张寿荣等分析后认为,虽然钢材市场总体上疲软,但一些高端钢材仍然畅销,武钢只能靠产品的升级换代寻求突破。他们确定了新产品开发重点:一是进口钢材替代,二是重大技术装备用钢材试制。武钢组织了多个技术攻关队,由张寿荣总负责。

硅钢有钢铁“艺术品”之称,成为武钢的看家产品。1990年,武钢研制成功的W08、WTG200等五种高牌号冷轧硅钢片被国家列入“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其中,W08和W07被用于制造20万千瓦—60万千瓦特大型汽轮发电机,顶替进口产品;无取向硅钢片则成为心脏材料,用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主机建造。

1992年5月,64岁的张寿荣退居二线,但仍在原办公楼办公,按时上下班,做着一线工作。武钢领导要他继续发挥作用,负责一些战略研究和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把关。

1996年,张寿荣随黄墨滨去日本,谈判再次引进日本硅钢技术,尤其是取向硅钢技术。

早在1974年,武钢就与日本新日铁签署硅钢生产技术引进合同。日方在合同中明文规定,该技术不得转让给第三方,中国国内生产的硅钢产品不得出口到其他国家,技术保密期为20年。凭着20年守口如瓶的良好信誉以及新日铁对黄墨滨和张寿荣的了解和信任,引进工作顺利完成,双方再次签订了保密条款。

张寿荣不但退而不休,个人的职业生涯也再上层楼。

1994年,第一届中国工程院院士推荐评选开始。通知提到,大型企业的总工程师尤其是任职多年的老总工程师符合推荐条件。次年,担任武钢总工程师12年的张寿荣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增选的第一批院士之一。

“高炉神医”

在张寿荣的办公室中,大书柜占了三面墙,全是钢铁冶金专业书籍。桌上摆着厚厚一叠《武钢整体产销资讯系统生产日报》,这是他每天必看的,往往一看就知道哪里有问题,并马上赶到车间一线调研。无论是冶炼技术还是工程管理,专业问题没人能骗得了他。

他几乎每年都要出国交流,83岁时仍然前往德国杜塞尔多夫参加欧洲钢铁年会,并担任炼铁分会主席。他总是抓紧一切机会与外国同行交流,语言对他来说不存在障碍。他曾经就读的北洋大学被称为“东方康奈尔”,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授课也以英语为主。几十年里他没有断过学英语,每天都留出固定时间学习,抽空听孩子们所推荐学习平台上的英语“磨耳朵”。直到晚年,他还能直接用英语写论文。

他有“高炉神医”之称。在日本交流时,日本钢铁界称他为“中国炼铁第一人”。


张寿荣在鞍钢高炉前。图/《张寿荣自传——钢铁人生》

2009年,首钢京唐钢铁公司炼铁厂投产,其5500立方米高炉是世界上最大的高炉,驾驭难度很大,故障很多。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和冶金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继民请张寿荣带领高炉专家帮助解决。钢协成立了高炉专家委员会,张寿荣担任主任委员,委员包括宝钢、鞍钢、马钢、首钢、沙钢、武钢等单位的60余位专家。经过专家们调整方案,首钢京唐高炉生产正常了。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硅钢的需求量大增。但2000年之后,世界硅钢企业几乎都不再对中国转让硅钢技术。

当时武钢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硅钢片已经在国内稳居第一,应该大力发展汽车板;第二种认为应该扩大优势,继续做大做强硅钢片。张寿荣是第二种意见的代表。他认为,武钢做汽车板没有优势,应该集中力量发展硅钢,这是武钢的生命工程、希望工程。武钢最后采纳了这个意见。

得知国家要组建一批工程技术中心,年近80岁的张寿荣虽然一只眼睛失明,走路还要拄拐,但仍然亲自去北京为武钢争取。2007年,国家硅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武钢。经过多年努力,武钢超过新日铁,成为全球产能最大的硅钢片生产基地。

2016年,宝钢与武钢重组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成为世界500强企业。2023年,宝武集团粗钢产量1.3077亿吨,在全球钢铁企业中排名第一;中国粗钢总产量为10.191亿吨,在钢铁生产国中排名第一。张寿荣等却敏锐地认识到,中国尚有待由钢铁制造大国向钢铁制造强国转变。

2018年,张寿荣担任了中国工程院“中美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对比研究——思考与借鉴”项目组组长。研究报告提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调整结构,整体提升。

这项研究称,中美两国均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平炉炼钢为主和70年代的转炉大发展,之后中国转炉比例继续上升,而美国的转炉比例开始下降,转而大力发展以废钢为原料的电弧炉炼钢。而现在,随着中国钢铁发展进入减量化时代和国家资源税、环境税和碳交易等落地,废钢铁作为再生资源的优势将逐渐凸显,中国钢铁产业的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