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从“茶姑娘”到“茶奶奶”,从一片叶到15亿“大产业”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王艺霏 张思洁 赵英博 姚友明 | 发布时间: 2024-09-06 22:09:25 | 387 次浏览 | 分享到:

  1986年,商南第一款高档名茶“商南泉茗”问世,斩获全国西部地区名茶促进会“陆羽杯”奖。从此,“茶香溢商洛,泉茗先为佳”的印象逐渐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商南茶出名了。


乡里乡邻的脱贫向导


  赵力本不爱说话,但提起张奶奶的故事,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他记得每年的采茶季,张淑珍总是天不亮就和茶农们一起上山,一边收茶一边检查茶叶的品质,与茶农讨论种植细节。有时,一天下来连采带运,往返茶场几十趟,张淑珍便顾不上吃饭,在茶山上凉水就馍囫囵下肚,“千事万事,茶事最大”,她不敢耽搁。

  刚开始种茶时,很多人提起资金、技术、种子、器具总觉得捉襟见肘。张淑珍便组织人员将各家疑难收集起来,一一协调解决。“张奶奶是我们的主心骨。”受过张淑珍帮助的富水镇茶农何桂英说。

  1991年,拥有80亩茶园的茶农何桂英一家决定新建一个茶叶加工厂。在施工途中,她的丈夫不幸去世。抚养孩子、经营茶场的重担,连带着3万元的外债一同落在了这个30岁的妇女肩上。彼时的何桂英一筹莫展,只好选择卖掉茶场,偿还债务。张淑珍得知后,及时阻止了她,“桂英,不能白辛苦这4年!”

  很快,她就让人送来了机器设备,还调来技术员帮她制茶。“既然张姨相信我能做成,我就咬咬牙,试一试。”如今,何桂英不仅还清了所有外债,家里还盖起了四间两层楼房。

  越来越多茶农的成功,让“去茶场品一口好茶”成为新世纪初商南年轻人向往的生活。“茶二代”王超正是从那时萌生了种茶制茶的想法。一开始,他在商南县城南边租了20多亩地,发展势头不错,但接连两次洪水淹没了他的茶场。机井废了,茶树毁了,眼看“茶事”就要偃旗息鼓。“后来张姨出现了,在她的鼓励和帮助下,我才重新振作起来。”王超回忆。

  如今,王超自有和管理茶园近8000亩,在脱贫攻坚战中,当地超过200户村民在他的带动下摘掉了“贫困帽”。在当地人心中,正是张淑珍及其影响的“茶二代”“茶三代”们,让商南茶叶逐渐从不起眼的“一片叶”变成了脱贫户的“致富经”。

  截至2023年底,商南县共建茶园26万亩,年产茶叶8500吨,产值达15亿元,茶叶种植大户6200户,遍布全县10个镇街108个行政村12个社区,真正实现“人均一亩茶,增收5000元”的梦想。


克己奉公的“三秦楷模”


  20世纪90年代初,在商南茶从弱不禁风的幼苗成长为欣欣向荣的健树之时,这位刚过知天命年纪的园丁倒下了。

  当得知自己罹患恶性肿瘤后,张淑珍迅速从愕然中醒来,加紧布置茶山垦植计划。朝夕相处的同事和茶农担心她的病情,她却安慰他们,“茶种好了,我的心就安了”。

  所幸,手术很成功。忙完茶事的刘保柱等人来探望她时,做完手术不久的张淑珍一下来了精神,忙从床上坐起,“茶籽的事安排得怎么样”“资金组织得顺利吗”“地块落实好了吗”……连珠炮式的发问将周围人逗笑了。

  原本可以和很多人一样在60岁退休、安享天伦,可张淑珍硬是在岗位上坚持到80岁。据高霞回忆,老人待茶农如亲人,同灶吃饭,同下茶场,是她的生活常态。即使年过古稀,每年的采茶季,她也坚持天不亮就出发,天黑才回来;即使每天挂着胰岛素泵,也要去茶场里转一转。

  在老人办公桌角的文件夹里,静静躺着一份题目为《关于成立商南县茶叶研究所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文件,这是张淑珍80岁时所写,思路清晰,言辞恳切。

  去世前,张淑珍对自己的身后事做了安排。她请子女将她的骨灰撒在知青茶园里,“想我的时候就到茶山上来看看”,并将她的荣誉证书、奖杯等捐给商南县档案馆。女婿李力说,张淑珍在世时虽获得了大大小小不少荣誉,但她从来不让家人拿出来张扬;在茶叶产业越做越好的情况下,她更是立下家规,严禁子女亲属经商卖茶。

  1月5日,商南县殡仪馆内,400多名群众自发前来送别。谈及“茶奶奶”的一生,不少人觉得奶奶坚强且不易。1994年,张淑珍的丈夫永远地离开了她;2023年,她的儿子也离她而去。在她与大山为伴的60余年里,从“茶姑娘”到“茶奶奶”,她将一生心血融进茶山里。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茶香如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