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淑珍在茶园内观察茶苗。受访者供图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艺霏 张思洁 赵英博 姚友明
雨后的知青茶园,三支线香青烟袅袅。种茶大户赵力本向着茶园鞠了三躬,指着线香燃尽处说道,这里就是张奶奶长眠的地方。
知青茶园位于陕西省商南县。50多年前,“茶奶奶”张淑珍在这里培育出当地第一片茶园。历经数十年发展,“小茶叶”已变成产值15亿的“大产业”,承载着商南县1/4人口的“饭碗”。如今,叶落归根,她选择安眠在商南茶的起点,与倾注一生心血的茶叶为伴。
贫困县里的绿色希望
1961年,即将从西北农学院(现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业专业毕业的张淑珍,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留在省城工作,还是扎根基层?此时,她想起了中学老师所讲的“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既然国家和人民在困难环境下培养了她,她就应当去最能发挥自己专业所长的地方。于是,年仅24岁的张淑珍放弃了省林业厅的工作,自请到农村去、到山区去,颠簸近2天,来到商南县的大山腹地,当起了林业站的技术员。
彼时的商南位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当地人“住的茅草房,穿的破衣裳,夜晚溜光炕,白天没有粮”。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里的生存条件依然很差。今年45岁的商南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陈耀回忆,小时候,老师如果让买作业本,大家都需要拿家里的鸡蛋去换。
下乡做林业普查时,张淑珍有时会借住在老乡家。他们总说,家里最好的吃食也就是一些加了盐的酸菜或面汤,请她不要嫌弃。张淑珍望着老乡略显局促的神情,心里有些难过。如何让大家摆脱这种贫苦的生存状态,渐渐成为她心中的牵挂。
面对商南“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的现实,学林出身的张淑珍联想到林业普查时发现的野生茶树,萌生了靠山吃山、以茶脱贫的想法。在此之前,商南从无人工种茶的先例,可不试试怎么知道?她这一试,便是一生。
1962年,张淑珍借外出开会之机,购回10公斤茶籽。她欢欢喜喜地依照书本上的方法进行点种,可次年移栽茶苗后却无一株成活。她以为是没有看护好茶苗,便在1964年再次试验,结果还是全部死亡。望着枯萎的茶苗,张淑珍没有放弃。往后的两年,她搬进了苗圃,住在不足8平方米的工棚里,日夜观察茶苗生长,可失败的现实一次次敲打着这颗年轻的心。
一种方法不行,那就换一种。张淑珍放弃了书本上传统的移栽法,参考当地种粮习惯,尝试将茶籽直播入田,就地封育。4年试验,1970年,张淑珍首次采到1.9公斤茶叶,并成功培育出1.5亩茶树。这片土地就是后来知青茶园的发端。
“星星之火”给了张淑珍扩大种植的“燎原”希望。1976年,全县茶园面积首次突破2万亩。
土石山区的艰难探索
在儿媳高霞的记忆中,一杯茶,一本书,在茶闲时节,张淑珍往往一坐就是一上午。“她没有别的爱好,就是喜欢研究茶。”高霞说,张淑珍的书柜里全是种茶、制茶的工具书。
如今,商南茶已发展出绿茶、红茶、乌龙茶、茯砖茶、工艺白茶五大类、20多种茶产品,更有“商南泉茗”“商南仙茗”等名品,品牌价值达4.44亿元。可在20世纪70年代末,商南茶的起步期,当地就只有绿茶这一种,还几近全军覆没。
1978年,原本长势喜人的2万多亩茶树突然生病,仅留下5000余亩残苗。一时间,质疑声四起。
为查明茶树死亡的原因,她三次北上母校求教,四次南下向茶农学习,最终发现问题出在土壤里——商南地处土石山区,土壤成分复杂,低质土与适茶土交错,导致茶树早衰。找到原因就已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张淑珍喜出望外,重振旗鼓,重选土地。
赵力本的爷爷是商南第一代种茶人,也是当年仅剩的几户愿意跟随张淑珍再次探索的茶农。他说爷爷回忆起年轻时种茶的经历,总感叹“过程曲折,不容易”。那时他家茶园距离林业站有7.5公里,张淑珍不放心茶苗,每天都要步行上山,为茶苗浇水、观测记录茶苗生长情况,然后再挨家挨户做工作,鼓励大家重新开始。为了提振茶农的信心,她背着铺盖住进茶场里,在一日日的探索中总结种植经验,再手把手教给茶农。
此时,商南茶规模化生产与经营时机已悄然成熟,可仅靠张淑珍和种茶大户还不够,他们迫切需要更多懂制茶、懂经营的新鲜血液。
1984年,21岁的刘保柱和几名茶叶专业科班出身的青年被分配到商南。他们上学时见过南方产茶区的茶园,再对比眼前的茶园,心凉了半截。“当年商南的气温比现在低,年年出冻害不说,茶农对茶产业的认识也不高,整个行业发展在起步期。”刘保柱说,包括自己在内的几名青年都对商南茶没什么信心,甚至想离开去南方再寻机会。
张淑珍看出了他们的心思,但没有为难这些年轻人,反而加大对他们的关心与支持。她力排众议给每个人分配了一间独立的大屋子,外加一个小灶房,这在那个年代已是极好的待遇。她怕年轻人不会做饭,又专门成立了伙房,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在工作上,她给予这些年轻人机会,他们提的中肯意见都会被及时采纳。“时间长了,我们看到张姨诚心诚意挽留,再加上和老乡们的朝夕相处,也就都愿意留下来了。”刘保柱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商南茶在20世纪80年代迎来关键发展期。这一时期,张淑珍与刘保柱等联合全县30余家乡村茶场,成立了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将商南茶的生产、加工、经营、销售打通。他们带着茶农遍访中国名茶产区,博采众长,精心研制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