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王群:将“小孔之光”照进胸腔,用“肺腑之言”化解心结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姜微 周琳 龚雯 | 发布时间: 2024-09-12 16:54:12 | 87 次浏览 | 分享到:

王群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在小红书、知乎等社交平台上,一位特别低调的医学专家,经常被口口相传,“被动”成为“网红”:力阻对早期肺结节一网打尽,他说不能“在幼儿园里抓坏人”;让患者打消“不必要的手术”念头,他的结论不容置疑,严厉得甚至有些“武断”;但为了避免病人“结节”变“心结”,他又和颜悦色、随时释疑解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学科带头人王群的一个个“肺腑之言”,成为患者坦然应对疾患的“清醒剂”和解忧更解“心锁”的“定心丸”。在很多病患眼中,当不少医生因为种种原因,不敢轻易替患者做主时,他总是能在最短时间内,给出最明确的结论和最优的方案。哪怕与患者当时的主观意愿有偏差,他也能力抒己见,毫不含糊。这种对专业的执着精进,和对患者的全情投入,30多年来,一以贯之。


“做医生,就是要为患者拿主意”


  技术日新月异,如今,对于不少有肺磨玻璃结节的胸外科病人来说,胸腔镜已是常规的微创手术。但往前追溯20多年,开胸手术却是让很多病患闻之色变的治疗方案。

  不仅仅是开胸的大创面,容易让患者产生心结;更重要的是,开胸手术一直被称为是最疼的手术,术后不时造访的痛感让人心有余悸。直到腔镜之光照进胸腔,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

  1981年,王群作为第一批六年制医学生进入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学习,毕业后进入中山医院胸外科,迄今已36年。刚入职时,职场新人却总是面对病患接二连三的苦恼和焦虑:“刀口阴雨天又疼了”“能不能再给我开点药”……患者的切肤之痛始终牵动着王群的心。

  20世纪90年代初,一种创伤小、痛苦轻的腔镜微创手术在国际上被应用于胸外科。当时,国内外对于全腔镜手术还未真正认可,各方争议不断,是否具备安全性?肿瘤组织能否切除干净?费用会不会过高?许多专家对这门新生技术持否定态度,甚至说“有门不走,非要翻窗”。

  但当时已经是胸外科副主任的王群偏不信这个邪。“初始阶段更需要大家的投入和坚持。”他申请带队去国外学习全腔镜技术,将这项先进治疗方案带回国内,又带领胸外科团队率先开展腔镜下肺部、食管手术。

  不起眼的“小孔”,照亮了医患共同面对人类健康挑战的勇气。不用开胸,在胸壁上打1至3个2厘米的小孔即可完成手术,创伤少的同时缩短住院周期,患者术后2至7天便可出院,术后2至4周即可恢复工作、生活。早在2006年,中山医院就成为国内少数几家把胸腔镜肺叶手术作为成熟术式的单位。

  在完成院内门诊和手术的同时,王群积极拓展渠道,开设教研班,通过直播、连线等方式,将这种成熟经验推而广之,授业论道,让众多医联体单位能从中受益。

  眼下微创手术已在全国普及,每年,王群都要完成上千例“小孔”手术。但即便门诊和手术再繁忙,他总要抽出相当的时间,了解国际创新动向、研究前沿趋势、实时更新知识库。每个手术日前,他都要和团队进行病人术前的方案研讨,度身定制最适合的手术路径。

  “医疗技术的更新迭代始终要以病人为中心。”王群说,医生只有想着未来,才能为未来的改变做好准备,“跟着潮流走,永远是落后的”。

  医学创新往往十年磨剑,专业领域一直在拨云散“误”,王群沉浸其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和病人打交道,在论坛交流研讨,向年轻医生、医学院学生传道授技。然而在病人口中,这位很少在非专业场合“抛头露面”的医生,却始终是能“一语中的”“手到病除”的大咖。由于对微创技术创新推广的突出成效,王群当选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


“抓坏人,不能去幼儿园里去抓”


  低剂量CT筛查的普及提升了肺磨玻璃结节的检出率,但有一些缺乏语境的“广而告之”,让不少人陷入“谈结节色变”的焦虑和不安,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女性、非吸烟人群成为被肺磨玻璃结节“找上门”的“偏爱群体”。

  “抓坏人,不能到幼儿园里去抓。早期的肺磨玻璃结节就好像是幼儿园里的小朋友,还没长大谁知道是好是坏呢?”这一形象的比喻,是王群劝阻病人不要急于手术的原创金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门诊,王群的接诊量一天常常达到百余人次,有时在诊室一坐就是十多个小时。大多数人都带着同一个问题而来:我什么时候可以做手术?

  作为胸外科学科带头人,王群每个手术日可以做10多台肺切手术。然而在门诊,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却是:你这个情况,可以先不做手术,随访就行。

  “随访就行”,这是比手术更要有自信做出的判断。它意味着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精准的“眼睛”,能从片子中一眼看出病灶的性质,研判走势;也意味着医生要有足够的专业和底气,说服病人,让他们安心接受、放心回家。

  不用开刀,别担心,没问题……尽管这些诊断结果出自最顶尖的专家,不少患者仍然会心存疑虑,以至于有些人会磨着缠着要求尽快手术。

  “劝病人不手术,比劝病人手术还要难。大多数前来问诊的患者确诊的只是磨玻璃结节,虽然有病变风险,却完全没达到手术标准。比如纯磨玻璃结节小于5毫米,其实暂不需要随诊;不吸烟等低危人群检测到实性结节,如果小于4毫米,年度复查没变化也不需要继续随诊。”王群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一个小婴儿,我们不能因为日后他可能成为坏人,就把他扼杀在摇篮里,否则就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肺结节是否手术就是这个道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