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王群:将“小孔之光”照进胸腔,用“肺腑之言”化解心结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姜微 周琳 龚雯 | 发布时间: 2024-09-12 16:54:12 | 85 次浏览 | 分享到:

  虽说是在门诊,对于王群而言,这里似乎也是一个手术台,只不过,这是一场用专业打消疑虑的“心理手术”。王群说,面对不同性格的病患需要用不同的战术:特别固执的,要语气更坚定、拿出更多权威依据;明显“犹豫不决的”,就替他摆出利弊、做出答案;有的老年患者体形、体征不适合手术,要采取别的方式,还要反复做通家属的工作;有些患者做足了功课,引经据典拿着专著论文来论理,要求手术,就要用绝对的专业力量去说服对方……

  身体要微创、心理要无创。“作为医生,我必须在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带给病人的益处之间做出权衡。更重要的是,还得替患者做出正确的选择。”王群说,只要对患者有益,就需要打消焦虑、讲明疑问,用专业缝合医患之间的信任。


陪着5000多个患者“长跑”


  一方面,诊断技术提升让越来越多的早期结节“暴露”出来;但另一方面,有限的医疗资源必须用在刀刃上,任何不必要的“小题大做”“轻举妄动”,都是对珍贵资源的浪费。

  临床试验中发现,有些病人需要长期观察,才能做出精准的治疗选择;还有的筛查结果存在“假阳性”,结节会在一段时间后消退。凡此种种,都会持续对病患造成心理压力;让病人解开心结,需要医生“时时在线”。

  2017年起,在持续的科研课题和医患答疑中,王群开始建设随访数据库。5000多个与肺结节共处的人,不少是他苦口婆心劝下来、暂不手术的案例,90%以上患者的结节数年来没有发生变化。

  “研究表明,测量直径小于2厘米的结节时,每个观察者之间可能会有一个测量的误差,误差值大约在1.32至1.73毫米,也就是说如果上年的体检报告中显示结节大小为5毫米,到当年大小为6毫米,则有可能是因为测量误差造成的,不一定是结节真的长大了。”王群说。

  从开刀到微创,从微创到不手术,在陪伴患者“长跑”的过程中,王群练就了超于常人的“火眼金睛”;紧随先进医疗技术,实时更新着他对疾病的判断、认知的理念和应对的系统方案,也让他时刻立于创新前沿,更让他深刻理解什么是对患者最好的治疗,什么是最必要的治疗。

  对于医疗资源仍不富足的当下而言,面对不同程度的病患,更要“精准施策”,既不放过,又不过度。王群说,在不必要的阶段,尤其不需要耗费太多的人财物,避免用力过猛或者因小失大,才能让宝贵的医保资源造福更急需的病患,所以医生必须时刻“与时俱进”。

  门诊、手术、查房、随访、带教学生……如今的王群,仍然是每天忙个不停。无论手术大小,他都要对症施治,反复斟酌、一丝不苟,扎根于精进治疗技艺,根据患处部位精准“开路”,将术后的影响降至最低;但医生的情怀又使得他不能仅仅专注于手术,还要有更宽的视野和社会的责任。

  既守护在患者的手术台边,又日常跟踪“陪跑”众多有“节”人群,为他们减负降压。他说:外科医生最忌讳“淹没”在手术里,手术本身并不是目的,缓解更多患者的痛苦才是医生的使命。

  “医生始终用最少的切口、最小的创伤、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使患者获益最大化的这一追求,从未改变。”王群说。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姜微 周琳 龚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