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叶培建:要前进,还要赶超,就必须步子大一点!

来源:央广网 | 作者:央广网 | 发布时间: 2024-10-03 22:57:41 | 85 次浏览 | 分享到:

可能!这就是说,还有希望!叶培建细细排查,发现是地面发错了一条指令,于是通过补救终于让卫星失而复得。“一串指令发上去,全部成功,卫星立刻就正常了。”叶培建说,发生的都是没想到,所以还是要把工作做在前面,这个要细之又细,慎之又慎,这句话都是血的教训带来的。

“大心脏”源于对大工程的绝对信心

2004年初,探月一期工程立项,标志着中国对月球的探索之旅正式起航。叶培建担任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摆在他面前的是技术封锁和资源匮乏的双重困境。一切从零开始,缺乏元器件、地面条件不足,甚至对如何飞到月亮都没有明确的技术路径。

2007年,叶培建在“嫦娥一号”工作流程表上标注工作进展

“为什么?没去过!飞月亮现在看起来小菜一碟,第一次飞怎么飞,飞什么轨道?当时几个老先生隔三岔五地把我叫到办公室去,问你怎么知道你到了月亮了?凭什么说你到了月亮了?你到月亮怎么刹车?你提前刹车到不了月亮怎么办、过了月亮又怎么办?”叶培建说,许许多多的问题在地面没法实验,因此第一次既要完成工程,又要进行技术的考核,我认为为后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007年,叶培建(右一)在“嫦娥一号”班前会

也正因此,在叶培建看来,嫦娥系列最难的任务莫过于嫦娥一号任务。“一步比一步难,但是我认为最难的还是嫦娥一号,中国在这个之前搞了卫星,也搞了飞船,但是没去过月亮。中国人能向月亮进军,说明我们国家强大了。要做这么一件伟大的事情,我又能当总设计师、总指挥,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就算失败了,也不可耻,因为尽了力了,也成为科学世界的一部分了,也做了贡献了,个人事情不必考虑太多。”叶培建说。

2007年,叶培建(左一)在“嫦娥一号”发射前与火箭总师作最后的磋商

2007年,叶培建与即将升空的“嫦娥一号”合影

最终,这些问题被叶培建带着技术专家一个个攻破。2007年11月5日,“嫦娥一号”顺利升空,轻盈地扭转身躯,旋转180度,像一场华丽的太空芭蕾,完成首次近月制动。

指控大厅里一片沸腾,老专家们纷纷激动落泪,叶培建却始终很冷静,能有这样的“大心脏”源自他对中国探月工程的信心。

叶培建:月背的取样和月背的起飞上升是人类从来没做过的,所以那个时候是我最激动也是最紧张的时刻,但是心里还是有底的。近月制动只是绕月飞行的第一步,我作为总师,后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因此也就没有掉眼泪。

2007年12月12日,叶培建在人民大会堂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讲话

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

和面对问题不妥协的“直脾气”

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和面对科研问题不妥协的“直脾气”,也让叶培建成为决定后续“嫦娥”命运的关键人物之一。2013年当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完成落月任务后,其备份星嫦娥四号该何去何从?不少人认为,嫦娥四号无须冒险,落在月球正面更有把握,叶培建果断站出来反对:“我们要不要向前进?要向前进,还要想赶超,就必须步子大一点,去背后要解决通信问题,我们认为我们有办法解决;背面地形更加崎岖,要落更难落,我们有很好的制导导航技术,我们也能够落,只要通过努力,我们是能够解决我们所能设想到的困难,能走到世界前面我们干嘛不去,就算是失败了,我们也要再去,人类总归要去的。”

2014年,叶培建(左二)在“嫦娥5T”与飞控专家组一起讨论工作

叶培建(右三)发射前自信的微笑,与工程总师、发射总师在一起

然而,嫦娥四号的探月之旅却经历了一波三折。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发射不久,就传回了故障问题信号,指控大厅里安静得令人窒息。

叶培建回忆,当时从遥测参数看见,有一个不该打开的阀门打开了,在短短的时间里面,就排放了不应该排放的近60公斤燃料。全场的气氛立刻紧张起来。

由于飞行器上所携带的燃料是经过精确测量的,丢失60公斤燃料很可能就导致飞不到月球,即便是飞到月球也可能无法落下。所有的努力将功亏一篑。此时,卫星已经上天了,怎么办?

“我们不能在天上做实验,就在地上解决这个问题。”叶培建说,这个阀门我们马上在地面做实验,发现这批阀门的质量不一致,这个阀门的质量肯定没有达到我们高标准要求。所以在发射环境过程当中,它状态改变了。好在我们又把它关上了,它没坏。

问题解决了,但燃料已经丢失,叶培建依然沉着果断,没有丝毫畏惧。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落月后,叶培建(左一)站在时任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身后(新华社/摄)

叶培建:就像我们过日子一样,我们已经丢了六十几公斤米,剩下来的米怎么再过两个月,我们就把剩下的燃料要精打细算。 因此我们从那时候开始,我们把整个的飞行程序重新设计,飞行过程当中的每一个动作重新调整,精心计算到哪一个先开,哪个后开,用哪一个,不用哪一个。经过了多少天的精心计算,精心控制,最后成功了。

一环扣一环险象环生,普通人看到的只是成功的光环,整个过程中的艰辛与抉择只有参与其中的航天人才能明了。

A piece of Moon From Far Side

2020年12月17日,随着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安全返回地面,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如期完成。中国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在世界航天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