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维模拟环境下,中国“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表面着陆
四年后,嫦娥六号任务顺利完成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样的壮举,带回了1935.3克珍贵样品。如今,叶培建再也不用羡慕美国在瑞士展出的那片月壤了。
叶培建:我说美国人在日内瓦展出了a piece of moon,我们中国人将来要展出a piece of moon from far side——月球背面的月壤,那就超过美国啦,我说没准美国人就会把那片月壤拿走。
鹏飞银河梦万里。谈及未来,从无人探月到建立月球科考站,从小行星开发利用,到奔赴火星,叶培建始终认为“要想得更远一点”,他也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我说当前要完成天问二号、天问三号、天问四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同时配合领导配合专家‘开些荒’,再培育一点新的‘土地’,开疆拓土。”叶培建说。

2019年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以外太空为背景在月球表面着陆
叶培建一直是嫦娥系列型号研制团队中的定海神针,每次发射时,指控大厅一众年轻的航天人中,他的一头银发总是格外引人注目。
“我个人去不去并不必要,但是我要去,因为我是团队的一分子,我是这个领域的首席,我也是嫦娥六号总设计师和总指挥的顾问。”叶培建说,为了保证飞控当中的步步成功,为了万一发生问题的时候,专家们能够发挥好自己的智慧,我也是专家组组长,这样的责任在身就必须要去。

三维演示环境下,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表面着陆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嫦娥四号”巡视器总体副主任设计师温博说,叶总一直像明灯一样,照亮团队中每一个年轻人前行的方向。

2024年,嫦娥六号任务结束后,总台中国之声记者在叶培建办公室进行采访
“有一种态度叫做如履薄冰,因为我们干的这种事情,你自己的一个小错误可能会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每个航天器是几万人甚至是十几万人的心血所凝结成的,你的态度会变得越来越谨慎,越来越小心。”温博告诉记者,他们有的时候开玩笑,你们航天人是不是系皮带都要自己再备一根皮带,我们实际上是被熏陶着成长的,叶总他们老一辈的航天人身上就能看到这种特别注重细节,特别严、慎、细、实的态度。
正如叶培建时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既是鞭策后辈也是要求自己:干航天这行,100-1等于0,所以责任大于天。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张棉棉。采访即将结束时,叶先生笑着说起卫星应用的话题,1995年他曾参与深圳VAST网的设计,即利用卫星做股票交易。叶培建不负众望成功完成项目,并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深交所当即提出以年薪40万元的高薪请他跳槽,而当时月薪只有2000多元的他,却以要发卫星为由婉言谢绝。面对薪酬十几倍的落差,叶培建当年拒绝得干干脆脆,如今说起来也那么云淡风轻。是啊,于他而言,为了心中的那轮明月,这些个人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