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这一次,谢涤葵还是选择了那条“不可控”的路

来源:澎湃新闻 | 作者:黄小河 | 发布时间: 2024-10-14 23:41:36 | 9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开机之前人选还没有完全确定,12个人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只能做一些预设。

在与年轻人交谈时了解他们的个性,以及在长辈面前的状态,他们是否敢与长辈开玩笑?他喜欢的人是什么样子?他认为最好的综艺状态大概是什么样子?他能在节目中展现出自己的天花板在哪里?我们了解这些信息后再进行评估,每个人都会这样去交流。

特别是像“综艺定海神针”,如果他们完全接纳这个节目并且信任导演组合作,就需要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如何快速打破彼此的壁垒,我们需要与艺人沟通和心理建设,让他们了解节目。

“盲盒”对我们而言是新节目,并非一开始就已经想清楚所有的调性和面貌。我们需要了解节目的节奏,以及与现有节目的不同之处。有时候就像一句俗话叫“草鞋没样边打边下”,也是一个摸索和熟悉的过程。

其实在录制的第二天,我给他们开了个会,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时间虽不长,但我们非常坦诚,艺人们基本上都能get到我们想要的节奏和面貌,并且增强了对导演组的信任感。从第二期开始录制得比较顺利,达成了共识。

我喜欢真诚地呈现节目,将整个过程完整地表现出来。有吐槽和参差不齐的想法,这也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记录并呈现出来,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导演组的心路过程。

澎湃新闻:现在综艺熟脸太多,观众很容易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如何让熟脸做出新鲜事?导演和后期如何把控“最好的松弛感”?

谢涤葵:观众对综艺的期待越来越高,对综艺的艺能感要求也会越来越强。在这样的环境下,挑选艺人时会越来越困难。你说得没错,松弛感在综艺中的表现尤为重要,导演组的台本设计和共创固然重要,艺人还是最关键,能否打开心结并真正适应节目?我认为他们占了六七分,剩余的几分我们可以共创,设计一些让他们感觉舒服的环节,让他们有高光时刻,体会到做综艺的快乐。因此选人是第一位,第二位则是艺人搭配。

我们设定“4个3”参与节目,有些艺人搭配在一起,明显效果无法显现,如果去另一个组,效果就会不同,这也是我们节目与其他综艺节目不同之处。经过几次录制,我们发现分组确实有趣,与其他以单个个体为主的游戏旅行结构不同,我们之前认为艺人参与这个节目非常有趣,就像一个旅行。他们可能不太关心分组,也不太在意与谁玩,其实不然,即使12个人是一个大团队,但谁与我是一个小团队,他们还是非常在意的。

澎湃新闻:有人评价说,“整个节目就是在离谱和导演的嘴硬中反复横跳。”导演是“预设人设”还是“失控人设”?

谢涤葵:我们的状态主要是游戏类节目,不是非常精确、科学的案例,但所有游戏的举动都必须达到某种标准。

如果你完全不认真也会有麻烦。同样一个游戏,你对这个组和那个组不是一个尺度,艺人会非常较真,他们现场可以立刻与你争论。所以我们的尺度必须相同。如果游戏难度较大,无法完成或者无法取得效果,我们就会考虑是否需要更换方向,甚至更换游戏。艺人也会给我们提供游戏,我们认为这个游戏好玩,就会一起共创。

这是一个良性的过程,大家都玩得开心,玩嗨了之后会有更好的点,我们希望他们更投入,他们也希望我们提供的游戏和脚本能够让他们有新鲜感。

打破定式,挖掘有趣的不确定性

澎湃新闻:制作一档全新综艺,抛开经费、自己最看重什么?

谢涤葵:节目的影响力。不想在节目结束后没人知道,至少大家知道这个节目已经播出,会进行谈论,节目播完,需要反馈,哪怕存在争议。我们制作综艺的目的就是为观众带来情绪价值,大家如果无法享受,那就是浪费时间。

澎湃新闻:从纯幕后到被点名玩梗再到拖进镜头贴脸开大,谢导的心路历程有变化吗?

谢涤葵:我参加那档综艺时,第二季的主持人是黄磊,导演cue我,我从幕后被强cue到前面,刚开始不太适应。我比较内向,用现在流行的词是比较i的人。虽然我对他们充满爱意,但我不喜欢这种露面的形式。但当我到幕前与明星互动时,观众并不反感这些内容,也就改变了我的想法。

例如,有一次他们在前面做饭。镜头突然反打拍摄了整个导演组,现场有很多机器,很多人在那个场面,弹幕说仿佛是看到了以前拍综艺的形式。其实观众也想了解你幕后的工作方法和内容,综艺是一种真实且没有剧本的文艺形态,越真实观众越买账。

我应该勇于打破第四堵墙,不用担心电视剧里突然出现摄像机,镜头穿帮、出戏、跳戏,综艺并不存在这样的情况。相反,与现场工作人员互动能强化节目的真实感。后来我就不抗拒,甚至有时为了激起共鸣挺身而出。导演下场,实际上,也是为了效果更好。

 

澎湃新闻:现在的市场环境下,费力地策划了一个大型原创综艺,会面临哪些困境?

谢涤葵:策划《盲盒旅行局》时,最初想用“大富翁”的概念制作节目,即桌面游戏大富翁丢骰子。在策划过程中,我们发现韩国有一档关于大富翁的节目,后来还发现国内市场上也有这种类似的产品。当时我们在探讨,盲盒的核心机制消失了,这个节目是否无法继续进行?

后来发现丢骰子并非关键,甚至盲盒也不是关键。节目关键在于一种有趣的不确定性;艺人不知道接下来会面临的环节和游戏状态,观众也不清楚,我们必须时刻打破他们的定式—感觉可能要玩什么了,但并非如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