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李东林:十八岁的老文物工作者火出圈

来源:北京青年报 | 作者:王静 | 发布时间: 2024-10-15 17:39:09 | 7 次浏览 | 分享到:

  李东林还记得,6月初自己第一次参与遗址调查去的是位于黄骅市常郭镇前排村西部的刘氏古墓群遗址。作为沧州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这座遗址,是明清时期的墓群,埋葬着包括始祖刘老五在内的十二代刘氏家族成员,共计86座墓。李东林翻看当日记录的笔记,上面记录着“墓地西部密布古松柏,非常庄严肃穆,南边紧邻公路,墓区杂草丛生”。

  “如今很多遗址附近都种着农作物,严重妨碍了对遗址地势地貌的普查,我们只能自己徒步去找,然后再根据标本散落的位置确定遗址范围。”炎炎夏日,李东林跟着队伍穿梭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寻找遗址边界,一圈下来,浑身刺挠难耐,脸颊和胳膊上也被玉米叶划出横七竖八的伤口。有时晚上回到家,李东林累得一句话都不想说,猛灌一壶水后,躺在沙发便“秒”入梦乡。父母担心他身体吃不消,时常劝他多休息,但他认为干自己喜欢的活儿,身体虽然疲惫,内心却非常愉悦。

  “文物普查工作确实很辛苦,但若是能将每一处遗址都描述得更精确,能让每一处遗址都得到最大的保护,即便再辛苦也很值得。”艰辛的普查工作也让李东林发自内心地敬佩全国的普查工作人员。“文物普查是一件非常严谨的工作。因为这些文物都是祖先的智慧结晶,若因为我们的失误导致文物被损毁或破坏,这是无法被原谅的。”李东林说。

  据了解,黄骅市境内现有200多处文物遗址,计划在年前完成所有遗址点的普查工作。截至目前,普查小组用将近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80处遗址点的复查和录入工作。9月开学后,李东林便无法再参与普查工作了,所以他格外珍惜自己作为志愿者参与普查的工作机会,采访当天大雨滂沱,但李东林还是赶到博物馆去整理资料,不愿虚度作为文物普查员的每一刻时光。


李东林偶然间发现的明代碧霞元君庙残碑

  “藏龄”长达十年的“文博小达人”,痴迷研究老物件背后的历史故事

  今年夏天,李东林作为最小的文物普查员“爆火”,被各大媒体竞相报道。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李东林从小痴迷文物研究和收集,虽然只有18岁,却已经是“藏龄”长达十余年的“文博小达人”了。

  李东林与文物收藏结缘于儿时。七八岁时,李东林在奶奶屋里发现了一件纹饰精美的青花样式的盘子,听父亲说“这个盘子是传家宝,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他为此所深深吸引。也是从那时起,李东林被好奇心驱使,经常缠着父亲给他讲述更多的文物知识。他从小就对游戏与动画片不感兴趣,最喜欢看枯燥的考古类纪录片,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敦煌考古人樊锦诗,20多岁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跑到沙漠里保护文物遗迹,在那里待了足足半个世纪。

  “到底是什么东西值得一名北大高材生用一生去保护它?”李东林的好奇心被吊足了胃口,也因此对文物更“上瘾”。一有空闲,李东林就跑到村子附近的遗址搜罗文物标本,一次,他在河边玩耍时,偶然发现河床上有很多陶器碎片,上面隐约能看到一些文字和花纹,他高兴坏了。为了弄清楚这些陶片的渊源,李东林催促着父母买来相关书籍查找资料,又通过上网查询及向村里的老人请教询问等途径,得知那里是古城遗址。他大胆猜测,这些碎片或许和遗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还将捡到的陶器碎片拿到当地的黄骅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通过研究证实了他的猜想,有些碎片经考证确实出自战国时期。

  “我喜欢跟老人聊天,他们对当地的历史了解比较多,有些人自己家里就有一些老物件。”李东林把所有的闲暇时间都用来收集、研究藏品。他经常骑上三轮车,拿着攒了很久的零花钱走街串巷去收集老物件,有时在地上看到一块造型独特的瓦片,他都要捡起来研究许久。李东林认为,那些老物件的价值不在外表,而在于内涵,“比如那些文物碎片看着很不起眼,在别人眼里就是‘破瓦片’,但它背后却藏着很多历史故事。”久而久之,李东林逐渐掌握了一些基础的文物知识。2016年,10岁的李东林就被黄骅市博物馆聘为“文物保护志愿者”。

  为了满足李东林对文物知识的求知欲,父母也会在闲暇时带着他到黄骅市博物馆参观,他不记得自己去了多少次,但每一次参观都发自内心地喜欢那些摆在玻璃橱窗里的文物,历经几千年的物品竟然被保存得那么完好,这让他感到新颖又神奇。李东林总说,正是因为父母经常带他到博物馆参观,才给年幼的他心中种下了探究家乡历史文化的种子。然而,父亲担心他过于痴迷“文物”会影响学习,有时会将他反锁在家里不准外出,甚至要把他那些“破烂儿”全部丢掉,为此父子俩之间“战争”不断。李东林对此也觉得委屈,自己不打游戏,不看电视,唯一的爱好就是收集文物标本。“可以说,除了吃喝拉撒睡和学习以外的所有业余时间,我都用来收集这些标本了。”

  幸运的是,李东林遇到了黄骅市博物馆的张老师,即便他只是询问一个特别不起眼的小问题,张老师也会耐心为他详细解答问题的前因后果,事后还会鼓励他好好学习。李东林庆幸自己遇到了这样一位良师,也正是有张老师的支持和鼓励,才让他能一直对文物保持热爱。

  “实际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李东林长期接触下来,张老师觉得,对多数人而言,文保工作既枯燥又艰辛,但李东林从小就痴迷文物收集,不仅主动购买书籍学习考古知识和文物修复技术,还能积极参与到博物馆的志愿者活动中,并主动请缨帮工作人员去发掘文物线索,这种多年来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