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李东林:十八岁的老文物工作者火出圈

来源:北京青年报 | 作者:王静 | 发布时间: 2024-10-15 17:39:09 | 8 次浏览 | 分享到:


李东林在给小观众们讲解自己的个人捐赠展览

  自学文物修复技术,捐赠百余件文物标本办个人展

  从小学起,李东林就开始到处搜集文物藏品,他收藏的文物标本多达百余件。为了让这些藏品得到妥善保管,李东林的母亲把家里闲置的三间平房收拾出来,用来陈列他收藏的文物标本。

  李东林总爱在闲暇时走进自己的“收藏室”,将这些文物标本分门别类,摆放整齐。看着满屋子的陶瓷碎片、文物标本,李东林脑子里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决定把这些碎片拼凑起来,恢复文物原本的样貌,他翻阅资料,买来工具自学文物修复方法。起初,李东林利用沙土翻模来修复破损的文物标本,但效果不尽如人意。他又尝试使用石膏和橡皮泥尝试修复,并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土方法”。为了使这些碎片呈现出更好的修复效果,他还积极参加由博物馆举办的文物修复知识大讲堂,向馆内资深的文物修复师学习,借鉴并改良自己的修复方法,同时他还按照器物破损的纹理来修补打磨,使它们看起来更加和谐美观。如今经他手修复的文物标本已经有几十件之多,这让李东林成就感“爆棚”,他觉得通过自己的双手修复文物,还原它们最初的样子十分有意义。

  2022年8月份,即将成为一名准高中生的李东林,考虑到住校以后无法“照看”这些藏品,决定将自己多年来收集的百余件文物标本悉数捐赠给黄骅市博物馆。由于他捐赠的文物品类众多,地域特色鲜明,而且时间跨度很长,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民国时期,极具研究价值,为了表彰李东林捐赠文物的爱心行为,黄骅市博物馆还为他举办了“文博小达人李东林捐赠文物标本”个人展。

  “对公众而言,我的事迹就是一个保护文物的典型案例,可以说比较有感召力吧。博物馆也想借此呼吁青少年们一起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让更多人了解黄骅市的历史文化。”李东林自谦地说。回想办展那天,李东林早早赶到博物馆,一切准备妥当后,他为前来参观的孩子们讲解了自己平时收藏研究的经历。说起每件文物标本的来历以及他的“研究成果”,他更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即便是跟几位博物馆“大咖”交流,李东林也毫无怯意,侃侃而谈。他平实易懂的讲解,不仅让孩子们收获了不少文物知识,也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如今,李东林只要有时间,就回博物馆看望这些“老朋友”,虽然当初很不舍得把珍藏多年的东西捐出去,但是一想到它们待在博物馆里才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他心里就舒服多了。“文物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文物背后的历史才是它们的价值所在。”

  “寻宝”意外发现明代庙碑,是当地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祭海文物

  平时,李东林在当地的一所寄宿学校就读,每两周回家一次,因此他格外珍惜这短暂的周末时光,不是在家里沉浸式摆弄文物标本,就是跑村庄附近的水池旁“寻宝”。

  2023年6月底,李东林在羊二庄镇前街村附近的古城遗址采集标本时,偶然在一个大水坑里看到有一块石碑露出了一小部分。他设法走近查看,但石碑裸露出来的面积比较小,看不太清,只隐约发现石碑上有碑文记载着“羊二庄东北70余里”的字样。他猜测这块石碑应该很有研究价值,但当时水位较高,无法打捞,只能先回家。

  次日,李东林返校前,反复叮嘱父亲上下班路过时一定要记得关注石碑水位的变化,还经常打电话询问情况。终于,听父亲说水位下降了,他赶紧联系黄骅市博物馆说明石碑情况,博物馆即刻派人前去现场查看。但由于当时水塘里水位还是比较高,不太方便打捞,一直等到7月初水位下降之后,残碑才从水里打捞出来。经相关专家考证,这块石碑制于明代成化乙巳年,为修建碧霞元君庙所立之碑,是黄骅市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祭海文物。博物馆负责人张老师也曾表示,这块石碑对研究古代北方祭海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这已经不是李东林第一次发现有研究价值的文物。在这之前,他还发现过民国时期的地契以及战国时期的陶瓷碎片。不过李东林觉得,不管是明代石碑,还是战国陶片,每一个标本都很有价值,它代表着历史。所以不管标本大小,它的价值都值得被尊重。

  经历两个多月的文物普查,让李东林发现自己非常热爱这项工作,他从中收获了很多乐趣和成就感,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以后要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信念。李东林明年就要参加高考了,届时他打算报考文物考古专业,尽全力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成为一名专业人士,为家乡的文保工作尽一份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静

  供图/李东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