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五日,在湖北省枣阳市王城镇董楼村,刘文豹(左一)与两个儿子在田间交流。新华社记者杜子璇摄
湖北省枣阳市王城镇董楼村田垄间,79岁的刘文豹种地四十余年,每次见到庄稼成熟,总是抑制不住欣喜和激动。蹲在田间,用粗糙的手掌托住稻穗的刘文豹,面部皮肤黝黑甚至发红,衬着一道道深深的皱纹,身上一件浅色长袖已经洗得泛白……
这是再平常不过的农民样貌。可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位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农民,并不一般。除了有着老农人的勤劳质朴外,他还是个机械能手,开荒改良土地,种出几千万斤粮食,被称为一代“粮王”。
将荒地改造成粮仓
走进位于董楼村的农场,农田旁的水泥坪上停放着各式各样的农机具,仓库旁的烘干设备高高矗立。相比之下,一栋红瓦素墙、矮矮小小的平房并不起眼,这便是刘文豹一家的住处。
屋内十分简陋,只摆放了一些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物品和部分农业生产用具,略微有些凌乱。虽然在城区有房,但一家人一年到头基本都住在农场,心思全放在了种粮上。
刘文豹不善言谈,历尽沧桑的面颊上,总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当聊起种粮,他仿佛又变了一个人,打开了话匣子。
刘文豹曾是全国有名的“粮王”,是国内最早摸索土地规模经营的一批人。要说这名号到底怎么来的,时间得回溯到40多年前,出生在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农村的刘文豹还在襄北国营农场当农机员。这段“技术控”的“背景”,为他后来搞规模化种粮奠定了基础。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来自农村的新气息让刘文豹嗅到了机会,他义无反顾放弃了“铁饭碗”。“1982年我从农场离职,自筹资金买了4台‘东方红’拖拉机,为周边农民代耕代收,挣到第一桶金。”刘文豹回忆,1984年时,“大包干”已如火如荼地展开,于是他在襄阳市襄州区古驿镇承包了1070亩荒地,开始搞规模化经营。
第一次出手种地就是上千亩,很多人说他“吃了熊心豹子胆”。
质疑声中,为了种好这块地,他没日没夜地干。一次,在连续几天没睡个整觉的情况下,他连人带自行车栽倒在回家的路上。他实在是太疲乏了,被后边人发现抬到拖拉机上都没醒来。“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下午。”刘文豹说,当时那片地被当地人称为“落后岗”,两三年后,这里被改造成了“大粮仓”。
在勤劳之外,善用设备工具,一直是刘文豹的种地秘诀。他擅长农机操作,说起各种农业机械,都门儿清。承包荒地时,他将农场近乎报废的几辆破车改装成了运行良好的农业作业车。不仅如此,他还有着不同于常人的魄力,当时数万元的农机咬咬牙贷款也要买下来,因为他深知机械化种地的优势。
以古驿镇为起点,1992年,刘文豹来到汉江上的襄阳鱼梁洲,开发农田近万亩;2001年,到宁夏承包黄河滩涂约7000亩;2021年,回到枣阳市流转土地2000多亩。40多年的时间里,从无人问津的江中荒岛,到黄沙漫天的戈壁滩,再到岗地细碎的小田,刘文豹父子在各种农机的助力下,累计开荒改良土地2万多亩,在贫瘠的土地上生产了7800多万斤粮食。
“1989年,我向国家交售粮食超过20万斤,被原商业部授予‘全国售粮模范’,与全国百名种粮大户一同赴北京开会,走进了中南海。”聊起过往,刘文豹满是自豪。
种粮,成为了刘文豹最朴素的执念。“记忆里的爸爸永远在田间忙碌着,有时候很酷地开着收割机,有时候在发愁这一季的收成。我很佩服他的勇气,舍得投入,敢于投入,他好像从来不怕有什么事儿是办不成的,因为他永远有‘招儿’。”大儿子刘斌说。
刚到鱼梁洲时,那还是个汉江江心的荒岛,杂草丛生、虫蛇出没,大片杂树林无人问津,也无人敢来开发,因为这些木材运出去成本高,又卖不上价钱。刘文豹却不怕,他把木材加工成棺材专用木料再出售,挣了不少钱,并还了一些欠债。
随后,修路、开荒、精耕细作。刘文豹不仅把农机运上岛,开荒种粮,还种上了杨树和果树。一开始很多树活不下来,他就琢磨改变种树方式,把树苗栽得深一些,确保树苗防风又能“喝上水”。多年后,岛上终于绿意盎然,粮食丰收。
“他就是离不开田”
退出鱼梁洲时,50多岁的刘文豹本可过上舒服的日子。他在襄阳城里买了房,尝试着享享清福,可不知怎么的,他在家里待了几个月,就感觉浑身不舒服,三天两头跑医院。
“他就是离不开田。”家人都知道刘文豹的病根。休息了几个月,刘文豹再一次出发。2001年,正是西部大开发火热之际,他携妻带子,历时两个月,奔波在陕西、宁夏、甘肃、新疆等地,行程3万多公里,最终停在宁夏银川的黄河边,承包了黄河滩涂约7000亩。
大学刚毕业的刘斌也加入到父亲的事业中。为了将荒地变良田,刘文豹父子平整土地、开沟挖渠、改良土壤,“一天八辆车不停地拉石头,花了600多万元才修起石头坝,我当时干得最多的事就是写借条。”刘斌说,高投入并不意味着高回报,他亲眼见证了家里的数次“财务危机”,最佩服的是父亲的韧劲。
在古驿镇,种粮每季需要在土地上投入几万元,1987年小麦收割时遇上大雨,全部发芽卖不出去,欠下十多万元土地承包费和银行贷款。“爸爸做了一个冬天的豆腐,用豆腐换来好的小麦,和芽麦混在一起,降价卖出去。后来去鱼梁洲上种粮、栽树,才还清了欠债。”刘斌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