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专访 | 吴世春:创业是现代的科举,长期主义是正解

来源:时代面孔 | 作者:时代面孔 | 发布时间: 2025-01-03 00:58:09 | 217 次浏览 | 分享到:
吴世春:2004年我就开始创业了。
谷丰: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是做什么项目呢?
吴世春:一开始做的是商之讯,后来是酷讯网、听云、食神摇摇,一共做了四次创业。对我来说,创业是这个时代的科举。一个普通人如果不创业,几乎很难实现阶层跨越。
谷丰:这么多年创业下来,最大的心得是什么?
吴世春:我觉得还是要坚持长期主义。有人想走捷径,走快车道,但所有的捷径背后其实都暗中标好了价格,赚了快钱的人,最终都得吐出来。赚了1块钱,很可能要还10块钱,赚的时候一时爽,还的时候“火葬场”。经过这么多年,我明白了,踏踏实实依靠自己能力提升认知,赚到的钱才是最踏实的。
谷丰:宁愿慢一点,也不抄近路。我发现您很少找外部因素,而是一直在自我反省。
吴世春:是的,每件事情都要找到它的第一性原理。一个人成长的核心不是经历,而是反思。无论是摔一个小跟头,还是跌一大跤,都需要反思和总结。很多人以为经历过就够了,其实不对。只有不断反思,才能真正成长。

《时代面孔》总编辑谷丰(左)与吴世春合影


谷丰:您什么时候进入创投行业的?

吴世春:个人投资的话是2009年,那时候投了第一个项目“大掌门”,用40万赚了6个亿,收益率达到1500倍。真正做机构投资是从2014年开始,到现在刚好十年。
谷丰:这十年里除了“大掌门”,还有哪些成功案例?
吴世春:理想汽车、小牛电动、致尚科技、悦安新材、赤子城,这些项目都很成功。
谷丰: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吴世春:要与时俱进中国早期投资的范式一直在变化,过去我们投消费、投模式创新,现在则要投硬科技。这不仅是产业趋势的转变,更是整个经济模式的调整。从原来和产业关系不大,到现在必须“抱住产业的大腿”。所以,投资的眼光和思路必须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才能抓住机会
谷丰:有没有失败的投资案例呢?
吴世春:当然有,作为早期投资人,这是不可避免的。我投过 600 多个项目,其中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投资本身就是在风险中寻找可能性。失败是过程的一部分,只要你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就不会白费。但如果一味否认失败、逃避问题,那就很难在这个行业中立足。
谷丰:您投项目时主要看什么?

吴世春:简单来说是“人、事、时、值”四要素。“人”是指创始人,他的能力、潜力和心态至关重要;“事”是项目的方向、趋势和机会;“时”是时间点,抓住时机往往比努力更重要;“值”则是估值,投资的核心是找到真正有价值的项目。这四个要素合一,基本就能保证成功的概率。

创业的四个阶段:你在哪一步?
谷丰:从事创业这么多年,有害怕的时候吗?

吴世春:有的人天生有“失败恐惧症”,虽然还没失败,但脑子里已经把失败的场景预想了无数遍。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当你害怕一件事发生时,那件事就会找到你。所以不要总想着失败,要专注于做好当下
谷丰:面对现在的创业环境,您觉得大家还应该继续创业吗?
吴世春:创业这条路对很多人来说是自我认识的过程。我把创业分成四个阶段:-100111010100很多人进入创业赛道后一直停留在-10的阶段,对创业的本质没有清醒认识,也没有做好准备。这种状态下,交学费是不可避免的。
譬如小成本创业,像开饭店,为什么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因为人怕闲着。一闲下来,就觉得自己不努力;但一忙起来,又很可能赔得很惨。很多人过去取得了一些成绩,就以为自己可以复制成功。比如过去开了一个餐厅赚了几百万,就认为再开一个一定也能成功。但实际上,每次创业都是全新的挑战,两大幻觉——“上次成功,这次也可以”和“别人成功,我也可以”——会让人不断摔跟头。
谷丰:为什么很多人总会陷入经验主义和路径依赖呢?
吴世春:别人能成功的事情,你不一定能成功。天赋不一样,不要自我欺骗。
谷丰:那您对创业者有什么建议?

吴世春:我的建议是“强行起飞,粗糙开始,空中加油”。不要犹豫,先做起来,但也不要一开始就过度依赖外部资金。在找到方向和感觉后,再把资源整合起来。


悲观者永远正确,但乐观者才能成功
谷丰:2024年快结束了,您觉得这一年的创投环境怎么样?
吴世春:这两年确实难,投资难、募资难、退出难,特别是退出难直接影响到募资。IPO数量减少,LP(有限合伙人)看不到退出,就不愿意再出资。
谷丰:那2025年会有所改变吗?
吴世春:可能会加大并购市场的活动,一些原本要上市的公司可能通过并购进入二级市场。
谷丰:2025年的投资机会在哪些方面?
吴世春:有几个方向值得关注:产业+AI、供应链+出海、企业家+IP、中美竞争下的国产替代,以及有钱人群的高端需求。中国市场还有很多未被充分挖掘的机会。
谷丰:企业家打造个人IP是趋势吗?
吴世春:是的。现在是个人平权的时代,像抖音、视频号这样的平台,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媒体中心,甚至比传统媒体影响力更大。企业家应该下决心做IP,但不要过度包装,保持真实,同时不要唯粉丝论,要建立铁粉群体——对你真正认可的人,不要急于收割,要IP为主业赋能。像雷军,就是通过个人IP带动了手机、投资和汽车业务的成功。
谷丰:2024年,您会用什么关键词总结?
吴世春:希望萌芽之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