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王磊、林泓魁和王新宇来说,2025年的春节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意义:中国的春节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将给他们为之努力的事业发展带来更大的机会——至少,这个春节,他们会更忙碌。
至于90后的王新宇,他的转变更为大胆。原本是一名律师的他,在2019年因家族企业经营方向的转变,注意到了传统小吃饹馇饸潜在的广阔市场。基于对年轻人喜好的深刻理解和互联网运营思维,王新宇毅然放弃了律师职业,决心将这一传统小吃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这三位传承人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不仅将家族的传统手艺发扬光大,也呈现了文化传承的多样性和活力。
打破家族生产 走向产业化经营
传承家族手艺只是第一步,如何将传统手艺发扬光大?挑战才刚刚开始。如何与时俱进,创作出与现代审美方式相结合,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产品,是每一位非遗传承人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与传统手艺相结合,让创作更高效。王磊也开始有了商业伙伴,王磊负责剪纸设计,工厂负责加工,实现产业化生产。然而,单纯的剪纸并不能满足所有的业务,“如今生活好了,年轻人的选择越来越多,要想吸引到他们,必须想办法在设计、工艺等各方面有所创新。”王磊介绍说,如今他们推出了很多衍生品,将剪纸艺术嫁接到更多材质上,符合当下生活方式,收获了顾客的良好反馈。“比如将剪纸图样和抱枕、桌布相结合,或者定制书签,这些都是非常实用又美观的产品,无形中放大了剪纸艺术的社会效用。”
虽然如今工业化生产节省了很多人工成本,给手艺人带来了不少便利,但王磊内心对剪纸艺术的高标准要求并没有变。比如传统的剪纸比较脆弱,贴窗花的时候一不小心容易贴坏,因此一些商家创造了静电剪纸,即,将剪纸印到塑料纸上,方便粘贴。对此,作为非遗传承人的王磊就过不了自己这关,“剪纸贴在塑料纸上,就和艺术没有太多关系了,而仅仅是一件商品而已。我还是希望剪纸保留它‘生而为纸’的独特艺术价值:薄薄纸张因剪、撕、刻而产生的或朴拙或灵动的美感独一无二。”
为传统手艺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做创新和尝试的过程中,新一代青年传承人与老一辈传承人难免会有分歧。以前的脸谱基本上都是一样的脸型,但林泓魁观察到其实京剧名家的脸型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一想到花脸演员,印象当中都是四方大脸,但钱金福先生就特别瘦,腮帮子收进去,他的脸谱绘画设计肯定和四方大脸不一样。”于是,林泓魁就开始尝试根据不同的脸型来做脸谱,却被老一辈传承人认为,“还没学会走,就跑上了。”
林泓魁没有气馁,不断尝试。制作的过程遇到了太多困难,脸谱不是塑像,没有皱纹、没有头发、没有眉毛,全靠肌肉和骨骼来突出人物特点,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让艺术家们的特点更有辨识度?林泓魁反复尝试,都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观察别人画漫画,漫画中故意将人物的特点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回去我就按照这个思路,把人物的骨骼肌肉给夸张化,这样前后尝试了好几年,终于做出了想要的结果。”如今,这套作品成为林泓魁公司里的王牌产品,很多顾客都愿意找林泓魁订制收藏。林泓魁透露,接下来会开发书签、冰箱贴、明信片等京剧名家脸谱系列衍生品,进一步拓宽彩塑京剧脸谱的市场需求。
在林泓魁看来,要想得到市场的认可和关注,传统手艺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赋予新的内涵。因此,林泓魁不断在产品上做迭代创新,推出了卡通式彩塑京剧脸谱人物,背刀的关公、脚踩小鬼的钟馗……一个个经典形象在林泓魁的改造下变得有趣又形象,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而实际上很多人是因为喜欢上脸谱才开始去关注京剧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不断碰撞,产生出新的火花,激发了青年人对京剧的兴趣,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同。
作为通州运河文化的符号之一,饹馇饸是通州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吃食。而如今,在大家越来越追求健康饮食的条件下,传统的制作工艺面临着重重考验。
在王新宇看来,与过去相比,如今人们的饮食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要健康,还要好看,而且口味明显。因此,在攻克了制作难点后,王新宇又开始不断开发出符合现代人饮食观念的新产品,推出了用果蔬汁和果蔬粉制作的马卡龙彩色咯吱盒,并不断开发新的应用场景。“咯吱盒目前给大众的印象有很强的年货属性,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它逐渐成为日常休闲零食,希望大家无论什么时候想到要吃休闲食品的时候,都会想到咯吱盒。”
把非遗传下去 助非遗走出去
几位非遗传承人在推广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投入了巨大热情和实际行动。他们不仅承担着保护和传承非遗技艺的重任,还积极探索创新方式,将这些古老技艺推广到更广泛的受众面前,使更多人有机会认识和爱上中国文化。
王新宇常常带着空气炸锅进校园,为学生们展示彩色咯吱盒的制作技艺。这种生动直观的展示方式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使他们对这个具有京味特色的小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王磊也常年利用业余时间到社区教授剪纸技艺,并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公益表演等活动,不断拓宽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增强大众对剪纸艺术的认知与兴趣。
林泓魁以成立文化公司为契机,不仅发展了彩塑京剧脸谱这一非遗项目,还成功对接了众多其他非遗项目传承人,共同推动中国传统技艺走向世界。十几年来,林泓魁已经带着众多非遗项目去到了四五十个国家。他带领团队多次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芬兰的“中国新年庙会”、耶路撒冷的街景设计以及华盛顿的“欢乐春节”等,使非遗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同时,他还将非遗项目带到了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23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国际性重大活动中,更频频在国内各大文化节、博览会、市集活动亮相。此外,林泓魁还以非遗为媒,帮助国内外企业定制宣传品,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非遗的市场很大,我们不仅需要不断与现代生活结合,让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需要走出去,让我们优秀的文化被更多人看到。这样,我们这些优秀的文化和手艺才能很好地传承下去。”林泓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