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王磊、林泓魁和王新宇来说,2025年的春节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意义:中国的春节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将给他们为之努力的事业发展带来更大的机会——至少,这个春节,他们会更忙碌。
对于王磊、林泓魁和王新宇来说,2025年的春节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意义:中国的春节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将给他们为之努力的事业发展带来更大的机会——至少,这个春节,他们会更忙碌。
这三位小伙子都是非遗传承人,也都是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理事或会员:王磊是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孙氏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林泓魁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彩塑京剧脸谱的代表性传承人、王新宇则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州饹馇饸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
他们将在这个春节里,出现在不同的庙会上,做生意忙生计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借着春节入“非遗”的热乎劲儿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产品,由此传播与弘扬他们各自领域的文化及传统,让人们看到老手艺里的新门道,才是这三位年轻人真正的大视野。
春节庙会 一场有准备的“硬仗”
对于非遗传承人王磊而言,春节无疑是一年之中最为忙碌的时节,其中各大庙会是重中之重。作为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孙氏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王磊早已是各大庙会的常客。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王磊接到了地坛庙会的确认信息。为了这次庙会,他其实从上月底就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了:报名、准备大量的剪纸物料、与各类工作人员对接,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一直在等待庙会的最终确认信息,以便开始大批量加工生产。
对王磊来说,每年的春节都是销售剪纸和推广孙氏剪纸品牌的最佳时机。为了能在春节期间有更好的表现,王磊全家通常会在夏天就开始设计第二年的生肖吉祥图案。蛇抱兔、蛇聚财等吉祥寓意被巧妙融入今年的图案中。由于春节申遗成功,让王磊对已巳蛇年的“年”有了更多期待。年前两个月,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各类订单纷至沓来。据王磊粗略统计,春节前这段时间仅单张剪纸就销售出了2万多张,这还不包括其他项目。
而即将到来的庙会则是一场更为艰巨的“硬仗”。地坛庙会从大年三十开始布展,从初一延续到初七。根据往年经验。庙会这七天非常忙碌,“根本没有时间上厕所。早晨6点的早餐一定要吃饱吃好,因为几乎一天都没时间吃饭,庙会下午5点结束,我们收拾完也要晚上七、八点了。”
春节期间,林泓魁同样没有休息的时间。作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彩塑京剧脸谱的代表性传承人、第五代传人,今年,他主要备战的是北欧最具盛名的春节庙会——芬兰赫尔辛基的“中国新年庙会”。这个庙会已有近20年历史,成为当地冬季的一大盛景。每年,北京都会有多位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飞往芬兰,传递中国新年的祝福。
对于林泓魁来说,如何在短暂的时间里向外国友人传递中国文化,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今年的庙会1月22日在当地一处广场举行,身为西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林泓魁受主办方所托,精心策划、筛选项目、确定展示方式。此次,他将与北京绒花、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彩塑脸谱三项非遗和相关艺术家一同前往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参加“中国新年庙会”。他还准备了灯彩、风车、年画等作品,并计划用灯彩和装饰物将摊位布置成中国庙会的样子,让外国友人充分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希望得到当地人的认可。”
与此同时,通州饹馇饸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王新宇也有望在春节期间参加园博园的“京彩灯会”等庙会活动。饹馇饸是通州的特色小吃,因为口感香脆,入口咀嚼时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形状像个小盒子,所以又被当地百姓称作“咯吱盒”。作为“京派年味”的代表,通州饹馇饸成为不少人喜爱的“运河边上的味道”。春节期间,饹馇饸的订单量暴增,据王新宇介绍,以前饹馇饸是通州特产,但现在很多订单不仅来自北京,还不乏很多南方城市。在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的当天,王新宇所在的北京亚泰福源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刚出锅的饹馇饸,像一个个“小方块儿”,堆成了金黄色的小山,用满满的人间烟火气为各家各户的年货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
传承源于热爱 更需要勇气
忙碌,不是源于压力,而是源于热爱,而“热爱”需要勇气。
“剪纸被称为女红艺术,以前学剪纸的大多是女孩子,男孩特别少。”王磊是个80后,成长在一个剪纸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尽管起初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剪纸是女性的专长而不愿涉足,但母亲的巧手技艺,以及因技艺而获得的广泛尊重与认可逐渐改变了他的看法。一次偶然的机会,母亲带王磊进入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他目睹了男性前辈在剪纸领域的自信与成就,观念也被扭转了过来,“男孩子做剪纸不丢人。”作为民间手工艺,剪纸是一件特别精细的活儿,需要长期大量的实践才能剪好。但从小家庭熏陶、耳濡目染,给了王磊一种天赋,学习剪纸对他来说不是一件难事,用母亲的话说,“我一上手就顶别人学好几年”。再加上家里确实需要人手帮忙,2002年,王磊正式开启剪纸之路。
如果说王磊的勇气体现在打破偏见,那么林泓魁则体现在取舍之道上。
同样身为80后的林泓魁,从小出生在一个彩塑京剧脸谱世家。虽然儿时只是将泥坯子、石膏模子当作玩具,但小学五年级,有一次同学过生日,林泓魁便学着母亲的样子画了一个脸谱送给同学当生日礼物,没想到同学特别喜欢,这让林泓魁特别有成就感,从此开始跟家中长辈学习如何制作脸谱。但他并未将此视为未来的职业道路,而是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并获得了稳定的工作。然而,2007年彩塑京剧脸谱申请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北京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让林泓魁看到了这一传统技艺的新生机。母亲的精湛技艺激发了他加入传承行列的决心,他希望能以年轻人的视角和创新思维,为这项艺术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