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精品增多狗血剧不少,如何规范微短剧市场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作者:中国新闻网 | 发布时间: 2025-02-17 10:09:31 | 36 次浏览 | 分享到:

  

业内专家认为,微短剧乱象频出,与其所具有的特点不无关系。制作周期短、制作成本低,让微短剧不需要太长的商业验证周期就可能得到较高的回报。如此一来,一些制作方为了在短时间内赢得更多付费用户、投放广告、网络流量而选择铤而走险,也导致微短剧创作思路套路化、故事讲述离奇化、台词表演夸张化、价值观念媚俗化。

  

“商业模式也有巨大问题,投流占据了宣发的绝大部分。投流完全是饮鸩止渴,不投没有传播量,投了就只能加码,越投越多。真正用在制作上的成本少之又少。因为制作费极低,导致拍摄团队的实力有限,最后的成片质量普遍不太好。”郭明亮说。

  

法治亮剑微短剧转向精品化发展

  

针对微短剧乱象,监管部门和平台频频出手,力求推动微短剧从“野蛮生长”转向“精品化发展”。  

 

2024年6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将微短剧按投资规模分为“重点”“普通”“其他”三类,实行分类分层审核。未备案作品不得上线,但备案与否不影响著作权归属,明确“创作完成即享有版权”。

  

今年2月,广电总局又发布《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落实“分类分层审核”制度。根据微短剧行业发展实际,按照国产网络剧片分级监管、重点监管原则,对微短剧按三类分三个层级进行审核管理,以差异化、精准化管理优化审核流程、提高审核效率。

  

《通知》要求,拟在平台首页首屏首推推荐播出的微短剧,由广电总局对成片进行复核。对重大题材或者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国家安全等特殊题材的微短剧,按有关协审工作机制落实审核要求。微短剧的制作方、投流方、推广平台、播出平台等均须对其制作或发布的宣传推广内容审核把关。

  

与此同时,多家短视频平台也对违规短剧进行了集中治理。2月11日,抖音、快手分别公布违规微短剧治理公告,上千部违规微短剧被下架。

  

快手在公告中称,平台在审核及巡查中发现,部分微短剧片名低劣、导向偏差,并存在违规剧“换马甲”的传播行为。依照网络视听管理相关要求及社区规则,平台累计前置拦截、整改、下架违规微短剧千余部,并将违规情节严重的剧目上报至网络微短剧“黑名单”。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认为,加强监管是大势所趋,但微短剧的管理与传统影视剧有所不同,考虑到微短剧时长短、数量众多,采用传统影视剧审查标准成本较高,未来可以探索更多的行业自律机制。

  

“监管部门和行业自律都要加强,出台审核的细则、标准,还有‘黑名单’等信用监管制度,把有问题的微短剧和相关制作单位等纳入‘黑名单’。”郑宁说,除了内容方面的风险,还要考虑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风险,因为微短剧的盈利模式往往是先免费看几集,到高潮部分就开始收费,用户需要充值,可能会出现一些欺诈现象,以及退费问题。

  

“对微短剧的管理,更应当倾向于流量管理,现在一些‘狗血剧’有很多流量,这是平台出于引流考虑。其实不少文史、典故方面的微短剧做得也相当不错,这些宣传优良文化的,平台应该侧重给予流量;违法违规、出现严重问题的,应当减少流量乃至纳入‘黑名单’。”郭明亮说,用流量治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同时也应该健全关于违法违规内容的举报和反馈机制。

  

在他看来,微短剧行业要积极转型,推出精品力作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内容上追求创新,包括故事题材、人物设定以及叙述方式等创新,形式上运用新颖的技术手段和视听语言进行呈现。创作者要发挥所长聚焦社会议题,探求核心价值,以“小切口”呈现宏大的时代主题,不断探索精品化、专业化发展之路。

  

“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法治的力量正在重塑这个行业的未来。唯有坚持内容为王、制度为纲,微短剧才能真正实现‘小体量、大品质’,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同时,传递中国故事的正能量。”郭明亮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