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贺艳:数字技术助力文化遗产保护完成更好的叙事

来源:新华社 | 作者:新华社 | 发布时间: 2025-02-17 11:16:51 | 34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日,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委会主任贺艳做客新华网《文保会客厅》,与新华网文化频道主编袁思陶博士进行了一场对话,畅谈了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方面取得的成绩和未来前景。

 

2024年夏,“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正式登录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据贺艳介绍,北京中轴线的概念和保护最早是由中国建筑史和文物保护的奠基人梁思成先生提出的,而梁思成的关门弟子郭黛姮正是贺艳的研究生导师。

 

2019年12月2日,郭黛姮和贺艳一起来到了北京鼓楼。当时,国家文物局等相关单位,希望对鼓楼进行保护修缮和展示利用,将其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中面向公众的展示点。

 

贺艳回忆,当天她和老师郭黛姮进入鼓楼一楼的券洞空间,发现里面过去十几年的时间一直只作为简单的纪念品销售的空间进行出租,整个建筑里面铺着老旧的地毯,隔墙还把空间隔得非常昏暗。她们二人联想到梁思成先生对于北京中轴线的“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的描述,开始思索该如何将北京中轴线的魅力重现。

 

钟鼓楼作为北京中轴线北端点,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无限内容,包括把传统建筑、城市格局让今天的人重新看见,正是贺艳和她团队思考的问题。

 

“团队2013年由清华大学设立。当时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都认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复兴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等进行创新探索。正好我和郭黛姮先生在2002年便开始进行数字圆明园的探索工作。2013年,清华把我们整个团队从教学板块、产业板块当中独立起来,设立了一个单独的企业——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团队成立起来以后,我们更加专注在数字技术助力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贺艳介绍说,“2019年时,我们团队已经成立了6年。进入鼓楼的第一天,我们就在考虑如何把基于数字探索形成的经验,对文物的数字叙述方式,运用到北京中轴线的案例中。”

 

贺艳表示,钟鼓楼最大的文物就是建筑本身,这是最应该被展示和阐释的空间,同时作为北京中轴线这样一个建筑群遗产,建筑本身的空间也是其最具有魅力的地方。因此,团队给出的项目方案,首先就是将加建进行拆除,恢复原有的文物空间。

 

“之后,我们用数字技术和投影创造了全新的沉浸式空间,上演时间的故事。”贺艳介绍说,“大家从这里可以看到从永定门穿梭到钟鼓楼的时间之路;也可以看到暮鼓晨钟,包括日晷等一系列中国人的计量仪器来进行的对时间的表达;还可以看到北京城从元明清都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的历史,以及钟鼓楼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历经修缮到今天重新开放的历史沿革。这里面非常完整地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伟大交汇,观众能够从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感受到中国人的宇宙观和时间观,感受到古人今人之间的情感共鸣。”

 

在众人的努力下,北京鼓楼“时间的故事”数字互动体验展推出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欢迎。贺艳认为,正是数字技术的辅助,才能在这些重要文化遗产保护中完成更好的叙事。

 

科技手段要为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服务

 

“科技助力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去叙事。”贺艳强调。

 

贺艳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护它本身的价值,关键的不是它的建筑本体,而是它作为一段消失的历史记忆曾存在的证据。文物遗产保护的初衷,就是透过所保留的证据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消失的文化传统。而科学技术本身比较机械的,更多的是一种技术性的表达。因此,文化和科技的跨界对话,必须明确的是“需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如何讲故事?讲故事的对象是什么?”关键则在于所使用的技术手段要为这个目的服务,并达成实际的效果。

 

多年来,贺艳团队秉持着这一宗旨,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道路上,创下了许多佳绩。

 

据贺艳介绍,“数字圆明园”是其团队将数字技术引入文化遗产领域探索的第一个项目。早在1999年,贺艳的导师郭黛姮便提出了计算机技术随着发展是否能运用到文化遗产的展示中的问题。这在当时是非常新的想法。之后,郭黛姮便带领包括贺艳在内的研究生,一起尝试用三维建模做了几个圆明园景区的数字建模,发现这是可行的好办法。到了2009年,“数字圆明园”作为科研项目在虚拟现实平台正式启动。2013年,“数字圆明园”得到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的资助,项目推进速度更快了。截至目前,用数字建模和虚拟现实的方式,已经将圆明园近3.5平方公里中的65%的景区,在搭建的数字场景中得到了复原。人们可以在虚拟现实平台里面实现漫游,亲眼看到圆明园曾经的辉煌。

 

“郭黛姮先生从梁思成先生手上继承下来的责任,就是研究者从事的东西要让普通老百姓看到、感受到。”贺艳表示,“圆明园复原一开始用的是CAD建筑专业的图纸,但这些可能不是老百姓能够看懂的。而用数字建模的技术,就可以把建筑学语言转换为具体的图像,老百姓就能看懂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