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运城:1232岁的唐塔和90后“守塔人”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新华网 | 发布时间: 2025-02-22 20:42:02 | 30 次浏览 | 分享到:

 

“其实我本来没有想要到去科普。有游客问我塔上的一处是什么,我知道名字,但不知道它具体是做什么的,我就会记录下来,等他走了之后再上网去好好查一查。”他介绍,看塔的人基本都是带着明确目标来的,“不是说来运城逛一逛,发现这块还有一座塔才来的”,其中不乏古建爱好者。

 

这里离市区仅有20分钟车程,22路公交车就能到村口,不过来的人还是以自驾、包车居多。有人匆匆来、匆匆去,扫开门口二维码、看完介绍视频需要5分钟,在里面再待十几分钟就走了。但也有人能待一两个小时,“拍照之后,坐着再看一会儿塔,我也不懂他在干什么,但是他确实坐那边看20分钟都不动,有时候甚至把零食带上,坐那边吃边看”。

 

赵波在这里长大,没觉得塔很特殊。但他发现,游客“真的是被塔的美感给吸引了”,他们好奇塔是怎么被保存下来的,感叹最多的是,“实在太精美了,在别的地方看不到”。于是,他想,不如把泛舟禅师塔推广出去,让更多人知道,也算给家乡作贡献。

 

开始时,他在一个视频平台发布作品,但发现很多游客是被一些图文攻略吸引来打卡的。一名广东游客带着几个朋友来看塔,给他支招:光发视频平台不行。赵波下载了新软件后,他们一起商量用什么网名,达成的共识是用“守塔人”3个字。赵波回忆,他那时候刚接班半个月,多少还是有点不太适应工作环境,“没有同事,什么都没有,我一个人在这”。游客们觉得,那个状态里的我很孤独,就把这个词也加上了。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年轻人有义务通过有意思的方式,来展示古建筑的艺术美,以及它所蕴含的诸多价值。”赵波说。

 

后来,赵波的账号慢慢热闹起来,他用AI给泛舟禅师塔“穿上毛衣”,剪辑“脚不沾地巡逻”“分身”成3个守塔人的视频,还记录那些有特殊客人到访的日子:来拍摄的剧组、来写生的北京小学生、一只恰巧落在塔顶宝珠上的棕眉山岩鹨。

 

游客的照片也是他更新的素材,他向到访的专业摄影师学习好的角度和拍摄方式,再给以后的游客拍,要做“情绪价值拉满的守塔人”。

 

“下雪天的时候,拍起来会更有意境。”赵波特别想在冬天给粉丝们分享塔的雪景,“但是可能年前如愿不了了,非常遗憾”,雨滴落在伞上,他说,山西的这场雪怎么偏偏避开了运城。

 

“我在守护着你,虽然仅有数十载”

 

工作的几个月里,赵波“切切实实感受到塔的孤独”。他总觉得,这座1200多年的唐塔,不应该继续落寞下去。

 

人们太不了解这座塔了。赵波小时候听大人们讲起这座塔,都是唤作“皇姑塔”,背后的故事口口相传,但难辨真伪:一个唐朝皇帝的姑姑未婚有孕,到山西产子,返回路上在此地病逝。但碑文证明,这个故事,不是关于这座塔的。

 

梁思成竟也不知道有这座圆塔的存在,他在《中国建筑史》中写道:“除天宝间之净藏禅师塔外,唐代佛塔平面一律均为正方形。如有内室亦正方形。”

 

泛舟禅师塔尽管被选入《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名塔》等教材,它的修建时间也总被混淆,塔铭记录的立碑时间是822年,却常被误认为是建塔时间,被一些网络词条、学术论文误用。

 

实际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考古学家、曾任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记者注)文物局业务秘书的顾铁符,就撰写论文,对泛舟禅师塔的身世作了“澄清”——“唐代的单层塔在各地保存下来的数量不算很少,大多是四方形的。而这座圆形的泛舟禅师塔,据现在知道的,还是唯一的孤例。”“泛舟禅师塔的建筑年代,是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

 

关于这座塔的真实由来,赵波现在会向游客一遍遍讲起,一定要提到两个人。

 

首先,泛舟禅师是谁?他是唐高宗李治的曾孙,20岁出家。顾铁符推测,泛舟所处这一支李氏后人当时已经十分没落,“在衰微阴暗的大家庭里,感到消极无聊,断然出家,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寺北村原名寺北曲村,这一姓氏与故事的另一位主角有关。唐朝中期,一个名叫曲环的将军战功赫赫,官至节度使,在回运城老家省亲时,为了积攒功德,购买土地建造了一座1.5万多平方米的报国寺,请泛舟当住持。两人是知己,一起吟诗诵经、下棋品茶,但泛舟几年后就病故了,曲环非常悲痛,招来能工巧匠修建了一座端庄稳重的墓塔来纪念,他的子孙后来在这里生息繁衍,形成了寺北曲村。

 

这是文字记载下来的历史,但时间留给后世很多谜团。赵波很想知道:泛舟从20岁出家到50岁来这里,他中间的30年去了哪里,发生了什么故事?而顾铁符的疑惑是为什么建塔和刻塔铭隔了29年。他只能考据到,唐代人在葬后数年甚至数十年之后才立碑,是常有的事。

 

这些都是赵波长大后才知道的。“小时候我没有把它当作古建筑,那时的人家里也穷,没那个概念。”他记得,塔周围原先是一片麦田,孩子们在那里追逐、玩“木头人”游戏、放风筝,有时候还会踩着砖爬到塔身的木门里去玩。

 

赵云翔介绍,泛舟禅师塔在1960年就被当时的运城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年后被确定为省级文保单位。2001年,它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村里负责看护,但当时文物保护工作相对薄弱。后来,盐湖区文物局对塔周围进行了环境整治,围起围墙,有了工作人员进驻办公,又不断对塔进行养护修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