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有人来造访这座1232岁的唐塔了。守塔人赵波丢下手里正在收拾的快递纸盒,开门迎客去。
1月23日下午,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飘着小雨,寺北村的路上人影稀疏,一名年轻的女游客在一棵醒目的泡桐树前停下,沿坡道走向两扇斑驳的红铁门。
曾有不少游客在社交平台上写下攻略,叮嘱人们别错过铁门背后的世界:“虽然大门从内反锁,但只需拨打门口的电话,大爷就会开门让游客参观。”门后的院子里,矗立着国内仅存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唐代单层圆形砖塔、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泛舟禅师塔。
不过,现在迎接游客的可不是大爷了。2024年9月,70岁的上一任守塔人和90后小伙儿赵波,就在这两扇门前完成了“交接仪式”:把白墙上“来人请拨”下面原本的手机号码刮掉,写下一串新数字——从那时起,新一任守塔人上岗了。
建于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的泛舟禅师塔,原是当地一座报国寺的主要建筑之一,但寺宇早已消失在历史中,唯有村子的名字留下了人们关于“寺”的遥远记忆。到今天,知晓这座孤塔往事的人已少之又少。
赵波生于、长于寺北村,在江苏上大学、工作,后来又回到家乡,做过设计、销售、课程顾问、网店店主。而立之年后,他成了泛舟禅师塔的文物保护员,用他的网名来说,是一个“孤独的守塔人”。他的工作是日常巡逻、清理杂物、接待游客、检查安全,但他觉得,陪伴是更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守着一座千年佛塔,让它不再孤单。
你这么年轻,怎么过来干这个
和很多山西人的习惯一样,赵波原本要在这个平常的中午睡一觉,但他决定去取两件刚到的快递:一件来自一名到此旅游的媒体人,因为觉得赵波讲解得好,要送他一份纪念礼物;另一件是社交平台给他的奖杯。他从2024年9月开始做“孤独的守塔人”新媒体账号,但“触网”时间要比这早得多。
来守塔以前,他的最后一份工作是在2020年开了一家网店。那时他结婚刚一年,辞掉工作回到村里,做起“不用水电,自己一个人在家”的电商工作,每天早起、熬夜。“你睁开眼睛就得坐在电脑前,有人问你就得回复”,长期下来,他的颈椎、腰部都落下毛病。2024年年初,他病了。
“来这边的人挺好奇,你这么年轻过来干这个(守塔),我直接写一篇算了。”他在社交账号的置顶内容里,解释为何在“当打之年”选择做文保员。起初,他在一个下午突然感觉浑身“撕裂”般地疼,像有电流经过身体,“腿和胳膊换着疼”,以为睡一觉就能好,躺了两个星期也不见缓和。
趁着状态好的时候,赵波跑医院检查,身体各项指标却都正常。医生说,好好休息多锻炼,不要给自己压力,精神放松一点,他就没再去更大的医院。在休养的日子里,电脑一天也没再打开。时间长了,家人有意见:“你怎么‘躺平’了?”
赵波说,在过去的30多年里,自己“天资平平”但也算“勤勤恳恳”,想成为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毕业以后的工作“看别人干什么挣钱咱就干什么”……总之,他没闲着,一直折腾。
“躺着”的日子,让赵波有机会审视自己的过往人生。他想:“我能不能去做一个稍微有点意思的工作,最起码让我不觉得是在浪费生命,或者说是我喜欢的一份工作。”
当年6月,新的工作机会来了。一个朋友问他:“泛舟禅师塔缺个人,你正好是本地人,要不来试试?”最初,赵波拒绝了,他不了解这工作是做什么的,以为是“看大门”。“让你30岁看大门,你愿意吗?”他甚至担心这事万一传到村里,自己名声就“烂完了”。
但他是个喜欢琢磨的人,一回家就开始搜索,发现文保员其实不是“看大门”的。在山西,有这么一群人在做这么一件事,甚至一做几十年,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他答应下来,这份职业在他眼中有了很多魅力:守得住一方清静、耐得住寂寞、义无反顾、内心丰盈。
运城市盐湖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赵云翔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泛舟禅师塔原本的老文保员要更换,当时他们认为“年轻同志能沉下心来干这个工作,对我们来说确实是比较欣喜的”。
就这样,游客们再来泛舟禅师塔时,拉开门的是一个鼻梁挺直、精神干练的小伙子,他们经常赞叹:“这个文保员好年轻!”
“孤独的守塔人”为游客拉满情绪价值
没人来的时候,赵波就守在塔边8平方米的小屋里,床和取暖器挨着办公桌,其他物件拥挤地围绕一周。游客来时,都要掀开棉门帘进来登记。这天来的女生转了一圈,又进来问:“想看碑文应该去哪里?”赵波回答,市博物馆里有拓片,但最近不一定开放,“你可以去我的账号里看拓片,搜‘孤独的守塔人’”。女生离开时问:“您是一直在这边是吧?”“对。”他说。
赵波向记者解释,塔上刻有《安邑县报国寺故开法大德泛舟禅师塔铭》的这块碑,文物价值较高,“有了它,才有塔的历史和缘由”。
关于泛舟禅师塔的故事,赵波口述的版本比碑文记载更生动有趣,他常给游客们讲解,塔的故事和构造都讲,也不单讲这一座塔。“古代的寺庙很多都采用这种破子棂窗,这个重点就体现在‘破’字上面。‘破’就是把方形断面的木料沿对角线斜破成三角形棂条。”这些古建筑知识,都是他零散地从视频网站里学来的。有时,他向游客坦陈,自己对回答“塔檐为什么是13层”没有十足把握,但的确是查阅了海量资料才得出的一个结论。游客夸他:“新一届的‘扫地僧’很健谈,有知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