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流光釉彩 千年绚烂

来源:人民网 | 作者:人民网 | 发布时间: 2025-02-23 22:12:16 | 5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瓷器,是泥土与火焰的结晶,更是色彩的艺术。从商代青釉的初现,到明清彩瓷的绚烂,瓷器上的每一抹釉色都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工艺的智慧与文化的底蕴。这些“中国色”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符号。以釉为墨,中国瓷器书写出独具特色的中国之美。

 

中国传统色彩分为五正色、五间色共十种,正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纯正原色;间色五种由正色混合而成,指绿、碧、红(合赤、白)、紫、骝黄。其中正色又被称为“中华五色”,彰显着东方特质的审美观和宇宙观。

 

瓷以色分,门类繁多,但都脱不了传统中国陶瓷色彩正间底色。当中国瓷器与极具象征性、情感性的色彩观念相遇,无疑会擦出绚丽多彩的美学火花。

 

雨过天青

 

青色是中国瓷器最早的颜色,具有丰厚的哲学意蕴。商代中期,青釉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瓷器的开端。这种以铁氧化物为着色剂的釉色,在氧化钙的催化下,于高温中呈现从淡青到墨绿的丰富层次。宋代汝窑的天青釉更被宋徽宗推崇为“雨过天青云破处”的理想色,成为道家“清静无为”美学的优秀表达。

 

源起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釉层浅薄,釉色褐黄色且不稳定。东汉晚期成熟青釉瓷胎质密坚硬,釉色多为青绿色或青黄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多呈淡灰色,北方青瓷青中泛黄。隋唐、五代时期,出现了青瓷工艺优异的浙江越窑和湖南长沙窑,釉色有青绿色、青黄色、青褐色等。其中越窑“秘色瓷”,颜色纯净,釉面青碧,晶莹润泽,犹如湖面清澈碧绿,相传专供吴越钱氏宫廷及中原朝廷使用;而后周据记载有一柴窑,其制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迄今未有确定窑址和传世器物发现。

 

宋代青瓷中汝窑、官瓷、耀州窑、越窑、龙泉窑、钧窑各有千秋。汝窑青瓷,胎质轻薄,釉色温润淡雅,以“汝为魁”享誉中外。官瓷开创厚釉工艺,以粉青色为上,莹润如玉。受越窑、官瓷影响,龙泉青瓷釉色浓翠莹润,恰似青梅色泽,故名“梅子青”。宋代文人以青瓷茶器斗茶,追求釉色中的“空灵清秀”,青瓷釉质如玉,暗合士大夫“君子比德于玉”的修身理想。

 

及至明清时期,南方白瓷勃兴,具有典型东方美学意涵的青瓷悄然淡出,一个瓷器新时代启幕。

 

类冰似玉

 

白釉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白釉是瓷器之本色釉。瓷土、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氧化铁成分,瓷器烧出后会呈现深浅不同的青色;而古人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釉料加工精制,将含铁量降到最低,并在白胎上施以透明釉,从而烧制出白釉瓷。

 

白瓷创烧于北朝晚期的河南安阳窑、巩义窑和河北邢窑,釉色白中闪黄、泛青。隋唐时期,邢窑出现成熟白瓷,其胎质洁白,釉面光滑,白得更为纯正。“类雪类银”的邢窑白瓷与南方浙江越窑青瓷并誉为“南青北白”。唐陆羽《茶经》云:“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

 

晚唐到五代,邢窑逐渐衰落。河北定窑白瓷可烧出纯白色,并开创刻花、划花、印花等装饰技法。北宋至金元时期,河北定窑白瓷一度成为北宋贡瓷。北宋早中期景德镇窑创烧青白瓷或影青瓷,胎质极薄,含铁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细薄晶莹,器上暗雕花纹,内外映见。在瓷器花纹边上,会呈现出一点淡青色,其余几乎都是白色,故称“青白釉”。明永乐时期发明的甜白釉,光照见影,滋润若玉,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清代康熙时期的甜白釉有奶粉般的色泽,白而莹润,无纹片,也称“奶白”。到了清代,彩绘瓷的兴起,加剧了景德镇纯素白瓷的衰败。

 

明清时期,德化白瓷异军突起。德化白瓷中透光极好的纯白釉瓷,色泽光润明亮如凝脂,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有“猪油白”“象牙白”“少女白”之美称,欧洲人又称之为“鹅绒白”,法国人甚至以“中国白”直呼德化窑白瓷。

 

灿若红霞

 

红釉的烧制堪称瓷器工艺的“皇冠明珠”。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的红色由赤、白色合成,虽为间色,但是随着历史发展,红色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正色,也是中华民族色彩崇拜的核心符号。

 

红釉瓷分为三种:铜红釉、铁红釉和金红釉。

 

第一种铜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高温还原烧制。唐代湖南长沙窑以氧化铜为着色剂,高温还原烧出呈褐红色的铜红釉。宋金时期河南钧窑将铜红釉斑施到铁青蓝底釉上,高温还原烧制出艳丽的鲜红色、玫瑰红、朱砂红、海棠红及玫瑰紫、葡萄紫、茄皮紫等釉色,绚烂多彩。金元时期钧瓷铜红釉烧制遍及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窑场,形成庞大的钧窑系。

 

明洪武年间,景德镇御器厂研烧出纯正的红瓷器,红色鲜亮明艳。永宣时期的铜红釉,红中带黑,红而不鲜,更显静穆凝重,釉中闪耀出红宝石一样的光泽,因此称之为“宝石红”。宣德时期的祭红釉又叫霁红,红鲜适中,釉不流淌,也无开片,是高温铜红釉中的极品。清高宗乾隆皇帝《咏宣窑霁红瓶》云:“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对宣德铜红釉赞赏有加。但宣德朝后,明代再无烧制高温铜红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