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这里是北京的“菜篮子”和“果园子”,三轮车满载着大桃和蔬菜的清香,驶向北京城的各个角落;40年后,在果菜飘香之中,这里琴音萦绕,更成为闻名世界的“提琴小镇”。40年间,东高村镇以农业发展为底色,抽枝展叶,孕育出提琴特色产业的硕果,使琴弦跳动的旋律与蔬菜破土、鲜果落地的声音交响共鸣。
制琴师用心制作的提琴,是能够透过琴声展现出来的。在平谷区东高村镇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提琴及琴弓制作比赛现场,一排排标有参赛编号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琴弓依次排开,来自世界各地的制琴家、演奏家正全神贯注地对这些作品进行评估。他们手中拿着工具,俯身细察,轻抚琴身,相互交流。刘尊飞耗时六个月制作的经典阿玛蒂琴型1615中提琴也在这些作品中,而且晋级了中提琴决赛。
2013年,第二届中国国际提琴制作比赛在平谷区举行,这也是平谷首次举办这样的国际提琴比赛,当时泃河两岸的制琴工厂里正飘着木料初刨的清香。此后,三届赛事在平谷扎下了根,这把“国际琴弓”拉开了东高村镇与世界的对话。2024年,来自意大利、德国、美国等10个国家的261位琴匠,携456件作品跨越山海而来。高水平的国际赛事为平谷区的制琴师们搭建了一个宝贵的交流与学习平台,也为提琴产业打开了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
在笔者与刘凯会面的前一天,他接到了来自美国客户的紧急电话。对方在电话中焦急地告知刘凯,其仓库中的提琴已经售罄,正迫切需要新一批提琴的抵达。刘凯告诉笔者,2025年北京华东乐器有限公司的预计产值高达4500万元。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如今在多个国际赛事上崭露头角,东高村镇正带着中国提琴登上世界顶级的演奏舞台。
从前提琴是谋生的工具,如今提琴是文化的载体。2018年,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区利丽亚市与北京市平谷区正式缔结友好城市。平谷区的制琴师们用提琴奏响西班牙乐曲,两座城市因“乐”结缘、因“琴”生情。这场跨越九千公里的“琴缘”,让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与泃河边的提琴小镇,开启了长达7年的文化交流之旅。
与提琴小镇一同走向世界的,还有平谷区的学生们。平谷西班牙研学夏令营的舞台上,杨玉鹤正用大提琴演绎经典乐曲。这位背着琴盒穿梭于中西音乐文化周的“候鸟”,在盛夏的平谷与寒冬的瓦伦西亚之间划出五线谱般的轨迹。杨玉鹤表示,中西文化交流活动为他申请国际音乐学院提供了重要助力,目前他正在德国不莱梅艺术学院就读大提琴专业。“音乐——人类最美好的语言!”在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赠予华东乐器有限公司的题词下,杨玉鹤举起那把诞生于泃水河畔的大提琴,再一次拉响了动人的乐曲。
站在提琴文化体验馆前,平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磊看着正在运行的生产车间说道,“我们要让每道木纹都淌着产业创新的声波,让提琴小镇成为全球制琴产业活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