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DeepSeek赋能潮起。在文艺创作领域,有关“AI写作”“AI创作”等话题的讨论持续高热。当AI可以输出《诗经》的风雅、金庸的招式、莫奈的笔触……AI会给文学和艺术带来什么样的变革?数字化浪潮下,创作的边界在哪里?文艺将会向何处去?
当AI的文字比人类更流畅,文采比作家更华丽,思考和创意这些人类引以为傲的核心竞争力,是否会贬值?
在麦家看来,AI写作得再好,也难以触及文学的核心价值。写作的本质是“发乎情”,是个体生命经验的流露和强烈的表达冲动,AI的创作是基于已有的数据和范本。“未来的眼泪在哪里?机器不知道,但伟大的作家是知道的。”
很多人被AI写的诗所惊艳,一些没有写诗经历的人也能直接用AI瞬间生成看起来很“完美”的诗。在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康震看来,诗词不只是进行字与字、句与句之间的组合,而是在寻找理想。
“人工智能写诗靠算法,而人类写诗靠情感和阅历,这是本质的不同。AI的诗如果某一天写出来了一个理想,请不要忘记,那是他在组合人类的理想。”康震对记者说。
文艺创作是一种自我表达,而AI并不存在这样的“自我”。
冯远征表示,即便认可AI剧本大纲的质量,但“这不是我的语言、风格,不是我想表达的故事。”
“AI只能用于娱乐,不能用于艺术!”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萍斩钉截铁地说。
孙萍介绍,她正在写一部京剧题材的剧本,AI给出的情节让人哭笑不得,根本不能体现哲思,“AI可能可以替代很多东西,但艺术、表演、情感不可能被替代。”
AI给文艺创作带来深远影响和冲击,促使作家、艺术家更加注重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和对人性与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也构成了这个时代创作的新基准。
“随着AI诗歌创作时代的到来,我相信,至少会让我们对于什么是诗意、什么是诗歌,怎样才能过上真正诗意的生活,有了更加自觉的思考和追求。”康震说。
作家冉冉认为AI能有效赋能文艺发展,比如可承担重复性工作,让写作者专注于创作构想和核心创意;能将文本进行视觉或听觉转化,实现“多模态创作”;运用其翻译技能,可架设语言文化沟通桥梁,推动文艺作品全球化传播。
AI的运用,为文艺的展现形式也提供了更多空间。
在纪念齐白石诞辰160周年之际,数十个展览在全世界各地展出。其中,北京画院正在举办的“小鱼在乎——齐白石的生趣世界”展览,以人工智能和虚拟策展的方式,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融汇提供了独特视角。
“AI的运用,并不是在排斥艺术家的生存空间,而是可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认为。
站在科技与人文交汇的路口,田丰认为,AI为创作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和大量新创意,另一方面也对创作主体性、情感表达和艺术深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未来,作家和艺术家需要学会与AI协同创新,只会模仿的人将被AI创作助手所取代,人类作者利用其跨越风格、快速、并行创意的优势,同时保持人类独特的高级创造力和深层情感表达。”田丰说。
长远来看,AI时代的文化艺术将不仅仅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更可能成为人机共生的桥梁。舒勇说:“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与机器的协作将更加紧密,甚至可能催生出全新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