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DeepSeek赋能潮起。在文艺创作领域,有关“AI写作”“AI创作”等话题的讨论持续高热。
当AI可以输出《诗经》的风雅、金庸的招式、莫奈的笔触……AI会给文学和艺术带来什么样的变革?数字化浪潮下,创作的边界在哪里?文艺将会向何处去?
“AI已经‘破门而入’”
“为DeepSeek鼓掌!”这是某文化创意公司策划宁映雪在春节期间发的朋友圈。与之相配的图片,是她用DeepSeek写的一首名为《沙漏内部有潮汐》的诗,“铜绿爬上表盘时,分针正剖开/一尾银鱼的腹部。沙粒坠入深井/钟摆用弧度收割所有未完成的疑问/黄昏在候鸟骨骼里迁徙……”
不止现代诗,春联、贺词、攻略,甚至古典诗词、歌词、剧本、散文、小说……AI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接入普通人的生活,引发全民“创作热情”,甚至不少人戏称要“用AI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
在创作端,最先受到影响的或许是网文平台。不少网文平台编辑反映,年后审核工作量骤增。番茄小说等平台的部分板块,新书首秀数量环比增幅超过50%。有分析称,这可能与大量新人开始用AI写文有关。
3月18日,阅文集团发布的2024年全年业绩报告显示,自接入DeepSeek以来,“作家助手”日活用户增长超过30%,其中AI功能的周使用率超过50%,而平均单日使用“智能问答”功能的作家数量增长了10倍。
“90%的写作者都写不过AI。”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麦家的这一言论更是直接冲上热搜。
无独有偶,“童话大王”郑渊洁近日接受采访时坦承,他给AI下达指令,让它“以郑渊洁的手法”写一篇以皮皮鲁为主人公的文章,AI只用了4秒就完成了,“我承认自己写不过AI的郑渊洁。”
不止文学领域,AI浪潮席卷着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在采访中分享,曾尝试利用DeepSeek将小说提炼成话剧剧本的提纲,结果非常出色。
2023年5月起,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开始尝试用AI“每日一画”,迄今已近700天。“AI的高效性和数据处理能力使创作变得更加便捷。”舒勇认为,“AI技术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创作的工具和方式,更重新定义了艺术与文化的边界。”
“AI已经‘破门而入’。”中国歌剧舞剧院党委书记、院长冯俐说,“应该更加慎重、严肃地直面AI时代的到来,同时积极思考,如何在AI时代,去创造属于人类的文化和艺术。”
热潮下的焦虑与隐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已达2.49亿人。
AI热潮涌动、用户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隐忧和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现在写策划方案时,对AI很依赖,AI给出来的有些词确实看起来更‘高级’。”宁映雪说,“但朋友们一起让AI按指令写诗后,发现风格雷同、用词雷同、规律雷同,有一股‘AI味’,一下子祛魅了。”
文学圈对“AI味”作品的反应更为直观。2月6日,《诗刊》副主编在朋友圈发布“告诗人”声明,对AI诗歌投稿发出警告,使用AI写作的投稿者一经发现,将被拉入黑名单。
各网文平台也陆续出台针对AI写作的规定。晋江文学城将分级管控AI辅助写作,起点文学网3月起将只接受100%人工创作的作品。抖音等平台也上线了AI检测功能。
比“AI味”更值得警惕的是,不少人发现AI会“无中生有”。
从事媒体工作的钱女士说,她正在为一篇报道搜集素材,给AI下达指令后,提供了几个很有意思的案例,但进一步核实后,她发现根本找不到相关报道。令钱女士哭笑不得的是,AI在“真相毕露”后还会道歉,并表示“以后提供素材时注意核查信源”。
青年戏剧创作者陶垣也遇到了类似情况。他用AI辅助写剧本,查阅关于北京西周时期城市史的AI生成结果显示:“西周时期的《诗经》《周礼》等经典虽非直接研究北京史,但作为背景文献常被引用,如《诗经》中的‘燕颂’篇反映了燕国文化。”陶垣说:“可是《诗经》里根本就没有‘燕颂’。”
“这是典型的大模型‘AI幻觉’。”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原商汤智能产业研究院创始院长田丰告诉记者,“当前大语言模型本质上是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形成的‘概率游戏’,核心是通过概率统计预测文本序列,AI并不会像人类一样反复核实‘信息真实性’,何况互联网上还有大量人类产生的不真实、不准确信息,这种‘想象力+推理驱动’的生成方式,天然存在产生事实偏差、因果倒置的隐患,大语言模型正在从‘生成式AI’向‘因果式AI’变迁。”
如何解决“AI幻觉”问题?田丰说,首先要避免用低质量的互联网数据训练AI,重点提高训练数据集的质量、思维链的深度、检索信息源的权威性,未来可能会出现AI打假模型,对生成内容的可信度进行评分。
AI+文艺:打开想象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