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听播客正成为不少人的新选择。通勤路上、健身时刻、睡前时光……越来越多的人戴上耳机,用音频填充碎片化时间。从小众爱好到文化现象,播客行业正在快速扩张,“耳朵经济”随之升温。
“广告投放对于长内容的商业化还是至关重要的。”程衍樑说,“要想吸引更多新创作者入行,留住老创作者持续生产,促进内容创作的长期繁荣,商业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据了解,目前除了付费播客和广告投放,品牌播客也成为行业探索的商业化路径之一。这种商业化模式下,品牌通过定制化长音频形式,深度讲述品牌故事,与消费者建立更稳定的联系。
不少业内人士对播客商业化的前景普遍持乐观态度。张厚指出,近年来,播客与线下空间、品牌营销、文旅、教育等领域的深度结合,不仅拓展了内容消费的场景,还通过情感连接和长尾效应创造了持续的价值。
播客持续“破圈”前行,行业竞争也愈发激烈。除了播客专属平台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等综合性音频平台纷纷加大扶持力度,微信、微博、知乎等非音频平台也陆续开放音频功能,试图在这一“蓝海”中分得一杯羹,吸引更多创作者和听众入局。
不过,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仍有一些制约因素不容忽视。
内容创作门槛虽低,但要持续输出高质量节目并不容易。一档播客从策划到上线,通常需要一至三周时间,时间成本较高,已成为不少创作者面临的现实难题。“长期、稳定地输出高质量内容,才能提升听众黏性,赢得用户青睐。如何在表达与流量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播客创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程衍樑表示。
变现模式的不均衡也是行业难题之一。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能够通过广告投放和付费订阅实现盈利的,主要集中在头部播客,而中腰部播客往往缺乏商单机会,难以通过内容付费完成变现转化。程衍樑也坦言,虽然他创办的数字音频公司JustPod搭建起了一套自己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但从整个行业而言,机构化的播客厂牌营收规模普遍还很有限。
未来播客行业的突破口在哪里?专家普遍认为,内容细分、AI赋能以及跨界联动将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高贵武表示,未来播客受众群体的扩增,在于它覆盖的圈层会更多样,会有更多圈层中涌现出表达者,吸引新受众。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播客精准化、细分化会是未来的刚性需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群,洞察用户的痛点,提供高质量的内容。
此外,张厚表示,平台如何利用AI技术帮助创作者提升生产效率和用户体验,将是行业发展的关键。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加强播客与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的联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助于扩大播客的传播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市场渗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