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白九度”“根源解决牙龈萎缩”“幽门螺杆菌抑菌率≥99.96%”......电商平台上,牙膏广告语愈发“魔幻”,消费者却陷入“越刷越困惑”的怪圈。随着大众健康意识逐步提升,口腔护理消费热度增高。消费者对美白、去渍等功效的需求持续攀升。尽管2023年《牙膏监督管理办法》实施后行业监管趋严,但网络平台仍充斥着色剂伪装美白、械字号产品“擦边”销售、儿童牙膏成分标注模糊等乱象。
在未来监管方向上,国家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强化功效宣称审核,推动科学依据公开透明,并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加强对电商平台和销售渠道的监管。同时,也将持续开展公众教育,提高消费者识别虚假宣传的能力。
“消费者在选购牙膏时,可通过国家药监局官网查询备案信息,确认产品真实身份;同时应警惕产品名称、功效描述中含有‘医疗’等夸大性表述,避免被不实宣传误导。” 国家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抗幽神话”到“美白陷阱”,牙膏行业的发展背后,是技术、法规与消费者认知的同步博弈。郑树国强调:“牙膏的核心作用在于清洁与预防,不应被赋予超出其能力的治疗期待。” 企业需回归产品本质,监管需持续织密法网,公众也需提升辨识力。唯有多方合力,才能推动行业走上良性发展的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