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R美国纽约SOHO旗舰店
在服装行业的版图架构中,快时尚是一片高价值的拼图。
共研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快时尚服装市场全景调查与行业竞争对手分析报告》显示,2018-2023年,中国快时尚服装行业市场规模由2063.07亿元增长至3008.99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7.84%;预计2024-2028年,中国快时尚服装行业市场规模由3382.39亿元增长至5356.49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12.18%。放眼全球,据QYResearch调研团队最新报告《全球快时尚市场报告2023-2029》显示,预计2029年全球快时尚市场规模将达到2643.2亿美元。
2006年,国际快时尚巨头ZARA进驻中国市场,中国快时尚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也正是这一年,中国本土快时尚品牌URBAN REVIVO(以下简称UR)于广州诞生,在全球快时尚行业的发展起伏中,逐步成长为中国快时尚行业的领军品牌。
诞生到领军 中国快时尚品牌UR的发展基因
2006年,UR在广州开设第一家店铺,开启在快时尚行业的“厮杀”之路。2014年,UR迎来快速发展的转折点,线上入驻天猫,搭上电商时代的“快车”。线下开放加盟模式,加速门店扩张。尽管在疫情期间,UR每年仍保持开店40-50家。截至目前,UR全球门店数量已突破400家。
回顾UR的发展史,快时尚潮流、电商兴起等时代红利为其提供了有力的“外因”,而品牌自身原创的设计美学、稳固的供应链、高质量的产品品质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品牌“内功”,最终让其在时代红利褪去时依然能够逆势上扬。反观国际品牌ZARA、H&M等纷纷闭店回缩,本土品牌如号称“中国女装第一股”的拉夏贝尔也遭遇破产清算。
UR虽为快时尚,但品牌基因中却也刻入了强设计、高品质、高持续的“慢”哲学。
众所周知,快时尚是⼀种“快速响应顾客时尚、潮流消费需求”的服装生产模式,通过优化供应链,缩短服装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周期,以较低的价格为顾客提供具有⼀定时尚性的服装。
UR品牌创始人、FMG集团董事长兼CEO李明光曾在采访中表示,服装行业的本质是时尚,而时尚的本质是创意,创意美学能力应当是UR乃至整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产品设计方面,UR的设计团队紧密洞察当下消费者的趋势,并根据潮流趋势,快速产出当季潮流新品。此外,UR还引入外部优秀资源打造视觉美学,如定期联动欧美知名摄影师拍摄品牌季度形象大片。
李明光曾说道:“保持创新,掌握趋势就⼀定能跨越重重山海、穿越行业周期。”
对于快时尚品牌,除持续创新外,产品品质是另一关键点。UR在保持高频上货速度的同时坚守高品质。2015年开始,UR就将质量视为品牌战略的核心,全面提高对供应商的选择标准,采用严格的品质管理流程,确保旗下产品符合国家标准。此外,UR还建立了完善的收货标准,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库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细致把控,以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优质性。
经过多年摸索,UR完善了供应链管理能力,完成供应链数字化升级,建立了一站式数字化系统,让供应商接驳到品牌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全面协同与优化。借助这一系统,UR能够实时管控供应链上下游多方的生产能力、时间节点和商品质量,从而提升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效率。这使得UR可以快速感应市场变化的同时确保产品品质。
以强设计和高品质保障为品牌基因的UR完成了对快时尚行业的重塑,让快时尚不仅有“快”更有“时尚”。
在快时尚行业的激烈竞争中,UR并没有一味追求商业成果,而是锚定更长远的品牌价值塑造,为品牌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基因。UR要求其OEM供应商严格遵守ESG要求,并与ESG表现较好的供应商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同时持续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例如采买环保面料、开发环保系列产品、开展环保公益行动等,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用“可持续时尚”重新定义潮流,构筑时尚产业的社会价值。
UR依托设计、产品、价格的平衡之策,为消费者提供高颜价比、高质价比的消费体验,成为中国快时尚行业的领军者,不仅在国内市场稳居头部地位,也为全球化发展打通了道路,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
中国到全球 “本土化”筑牢全球化基石
“时尚时装品类非常个性化,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很难超过1%,很少有一个中国的服装品牌能突破500亿元销售额,要做大,必须全球化。”李明光说道。
2016年,UR在新加坡开设第一家海外店铺,启动全球化发展布局。李明光曾表示,UR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国际化的基因和目标,以“生而全球化”的国际美学对话消费者。截至目前,UR已入驻英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国家,海外店铺数量近20家,线上销售网络则辐射欧洲、北美及其他国际市场。
中国品牌出海者众多,但真正做大做强者鲜有,关键症结是如何在保持品牌差异化的同时进行本土化。UR深度调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及消费习惯后,针对性的制定了不同的本土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