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开滦矿务局大楼历经两年时间改造焕新开放,为津门百年金融街区注入新活力;从两处废弃大院到一条“花园老街”,天津五大道“网红打卡地”上新;梁启超等名人故居在天津意式风情区重装亮相……一幢幢脱胎换骨的老建筑,讲述着加速盘活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城市更新的故事。
“小洋楼中有历史价值、审美价值、旅游价值,但最深厚的价值是它的文化价值。因地制宜探索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是做好小洋楼活化利用的关键。”冯骥才说。
各地历史建筑的盘活成功与否考验着政策创新与市场的有效协同。福建福州为古厝上“身份证”,促进古街区从“保下来”到“活起来”;湖北武汉整合规划、文化、住建等部门力量,对16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实施分级保护,建立“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三级体系,系统性守护城市文脉;黑龙江哈尔滨采用“一街区一特色、一院落一故事、一店铺一业态”模式,令大批历史文化建筑在文旅融合的烟火气中焕发出新生机……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薄文广认为,盘活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地方政府的思路要“活”起来,打通盘活过程中面临的政策堵点,政企同向发力和双向奔赴,共同用好存量资源宝库,方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