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正加速“跑”进我们的生活。在街上跑步、巡逻,跟孩子互动、交流,还能在生产、医疗、消费等领域工作。很多人都好奇,机器人设计成人形,是为了更好融入人类社会吗?人形机器人热衷参加体育赛事,又是为了什么?人形机器人也有“大脑”,可以思考和产生情感吗?本期“瞰前沿”,我们邀请到几位专家来答疑,帮我们进一步了解机器人伙伴。

人形机器人,正加速“跑”进我们的生活。在街上跑步、巡逻,跟孩子互动、交流,还能在生产、医疗、消费等领域工作。很多人都好奇,机器人设计成人形,是为了更好融入人类社会吗?人形机器人热衷参加体育赛事,又是为了什么?人形机器人也有“大脑”,可以思考和产生情感吗?本期“瞰前沿”,我们邀请到几位专家来答疑,帮我们进一步了解机器人伙伴。
机器人为什么要“更像人”?
从搬东西、做家务,到跳舞、跑步甚至“练功夫”,越来越多机器人朝“更像人”的方向发展。有人好奇,为什么要把机器人做成人的模样?是为了“炫技”,还是为了贴近科幻电影中的未来世界?
事实上,机器人以人的形态“进化”,是因为这种形态与现实世界更加适配,在技术上更具可操作性,也方便人类与机器人和谐相处。
首先,人形机器人可以以人为师。人类拥有独特的身体构造、敏捷的运动能力以及高度灵活的手部结构,是生物进化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因此,仿生人形结构可以让机器人通过直接模仿的方式变得更智能。
人形机器人向人类学习的“第一课”,是通过大量人类动作示范视频学会大致的行为模式、快速掌握基础动作,比如拿起水杯、开门、行走等。然后再通过强化学习,进一步打磨动作细节。这样的学习训练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其次,人形机器人与社会生活的适配度更高。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物品、设施和空间,都是按照人体比例和使用习惯设计的,机器人设计成人形,就能够更好地融入现有环境。
凭借类似人手的灵巧结构和先进的控制技术,人形机器人可以完成更多任务,并在多变任务中展现出高度通用性。比如使用螺丝刀、键盘、钻头等常用工具,完成开关阀门、物件装配等精细动作,还能平稳处理易碎物体。这种高度适应能力,使得人形机器人在社会任务中更加得心应手。
机器人设计成人形,还能更好地与人社交。它们的类人外表不仅让我们天然地感到亲切,也是精心设计的交流接口,比如具备“视线”指向功能的头部、具有表达性的手势和手臂动作等,都让我们能更直观地“读懂”它的意图。
我们的大脑更擅长处理“像人一样”的交流信号,所以当人形机器人向我们点头、伸手、微微前倾时,我们会下意识地回应它的动作。相反,一个六足机器人伸出“机械足”,人们往往弄不清楚它的意图。在这方面,人形机器人可以用更自然、更友好的方式和人类相处。
当然,人形机器人的最终目的不是“像人”,而是“为人”。它既是一种仿生人类结构,更是连接人工智能与社会生活的桥梁。未来,人形机器人或许会像手机一样,成为随处可见的智能工具,而在这条“进化之路”上,我们是使用者,更是塑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