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铁轨、老站台、旧仓库;宽阔的户外、环绕的绿色、开放的空间——传统的百货商场、购物中心之外,越来越多消费者流连于这些看似非标准、却充满创意、涌动活力的新型商业空间。
和老鼎丰在北京的其他门店相比,这家郎园Station门店在区位和交通上并不具备优势,但今年“五一”期间,门店有好几天的销售额在北京地区数一数二。“业绩本来不是我们这家店最主要的考量,但它作为北京总部和研发基地,和周围的邻居、进店的客群一起产生了良好的化学反应,不断激荡着创新步伐。”代坤说。
保持新鲜感,更要长期稳定运营
到成都东郊记忆,感受音乐节拍唤醒工业遗存;到上海鸿寿坊,在海派灰砖红瓦间感受精致烟火气;到北京THE BOX朝外,体验“兴趣、颜值、社交”律动下的年轻消费力……今天,打开社交媒体,这些非标商业项目讨论活跃,其层出不穷的市集、活动、展览更是牢牢占据话题和流量。
许多消费者被这巨大的声势吸引而来。但一些非标商业项目仍面临位置偏、体量小等客观限制。有观察者提出,非标商业不能只看开业时的火爆程度,关键还看能不能长期稳定运营——新鲜感与可持续都很重要。此外,非标商业依旧是商业,不能逃离商业的基本逻辑。
那么,长期稳定运营的关键在哪儿?
“首创·郎园Station看重的是三大逻辑:产业逻辑、社群逻辑和设计驱动逻辑。”赵春燕解释,产业逻辑是“前店后厂”,门店背后有产业支撑;社群逻辑是具备私域流量的强运营能力,品牌可以不依靠园区人流,自带流量和客群;设计驱动逻辑强调的是审美设计能力,非标商业更依赖美学设计体现独创性,同时撬动传播和流量。
比如,在一家名为ACTION(爱可神)的咖啡餐厅,消费者可以点一杯“消失的她”特调饮品或者“三大队”热美式。从菜单、装饰到海报,餐厅内电影元素无处不在,一到周末,常常是客流爆满。这样一家餐厅,背后是影视后期制作公司,店铺消费场景则是电影IP内容的线下延伸和多元经营探索。
“年轻人越来越偏好拥有新消费气质的内容,注重品牌背后的故事、新意和情绪价值。我们想为大家打造一个文化消费体验的新空间,让电影文化拥抱不同的消费类型,让大家在观影之外还能与电影有更多的互动和链接,打开更多探索的可能。”壹同制作副总裁常亮亮说。
在赵春燕看来,首创·郎园Station最大的特色正是产业和商业的融合发展,商业背后有产业支撑,同时商业又能反哺产业为其赋能,“这是其他非标商业项目难以复制的特点”。而每个非标商业项目也应该有其独到之处。
回到商业逻辑里,门店的成交必不可少。呦呦物色是首创郎园的自有品牌,在位于郎园Station的门店内,从配饰、香薰到书画、摆件,新中式美学成为最大的特色。“客观地说,各类园区里同类门店很多。”呦呦物色品牌负责人刘存直言,但品牌还是想要开设这样的实体店,给消费者带来最直观的感知。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住生存?“好的产品,这是永远的基底。不管是产品陈列、空间氛围还是不断更新完善的产品线和各类市集、快闪、慢闪活动,我们一直努力做好产品。”刘存说,正是通过在园区的不断尝试、探索,“小步紧倒”,当品牌走出非标商业项目,走进传统商业中心时,也能取得不俗的效果。
如果按照园区分类来说,呦呦物色应当属于设计驱动逻辑,但哪怕再怎样贴上“非标”的新标签,他们也要踏踏实实做好产品、认认真真跟消费者沟通,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摸索出向前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