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来,孙燕姿、林俊杰、任贤齐、陈奕迅、“五月天”等众多歌手、乐团“扎堆”北京开唱,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歌迷相聚于此。即将到来的国庆中秋假期,韩红、张碧晨等歌手也将在京举办演唱会,演出市场持续火热。
5折优惠。”
从一张演出票到一条消费链,从一场“欢聚”到一座城的文化名片,北京演艺经济的火热印证了文化赋能城市的无限可能。今年“五一”假期,昌平区依托“2025千帆音乐·元气森林音乐节”,推出“一张票根玩转昌平”促消费活动,实现综合收入超6500万元;延庆区2025北京超级草莓音乐节开幕首日吸引超3万游客,世园公园周边酒店入住率100%,三天带动直接和衍生消费达6000万元。
“大型演唱会的经济辐射力形成了‘以演出场馆为核心、向全城扩散’的消费浪潮,除了场馆周边的直接消费带动外,在跨城观演趋势下,北京核心商圈以及整个文旅产业链消费活力不断增长。”郑芳说。
演艺+:“演艺之都”名片更亮
在北京,除了倾情投入一场演唱会,还有很多观演选择:去国家大剧院欣赏一场世界经典歌剧,走进百年戏楼正乙祠听一曲《牡丹亭》,在天桥艺术中心“邂逅”原版引进音乐剧,或是漫步亮马河畔参与一次露天即兴演出……
“演唱会是现在年轻化‘破圈’很重要的一个切口,我们也在积极打造‘演艺+’,构建传统与现代交织、经典和潮流共生的‘演艺之都’城市形象。”郑芳说。
北京演艺集团推出音乐剧《基督山伯爵》中文版“假面舞会+演出票+酒店住宿”套餐,打造“艺术+旅游”一站式服务;爱乐汇、嘻哈包袱铺等演艺机构为商业街区注入舞蹈、音乐会、脱口秀等演艺内容;开心麻花·花花世界集合沉浸剧场、音乐戏剧酒吧、剧本游戏等多元空间,形成集演出、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业态……不断推陈出新的“演艺+”创新场景,持续释放演艺经济对城市消费的拉动效应。
“北京演艺经济的发展,始终在探索守正与创新的统一。”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副教授胡娜说,一方面,一批业态融合、场景聚合的演艺新空间“焕新”城市空间活力;另一方面,传统院团也在运营理念、方式上更加开放,通过公益活动“打开专业的大门”,让老百姓随处都能看到优质演出。
新消费,新业态,新场景。传统剧场、园区街区、商业综合体等活化空间、丰富演出样态,为城市活力增添新引擎;国家大剧院舞台艺术“第二现场”借助超高清直播、全景声系统等先进技术,让艺术插上科技的翅膀“飞”抵更多人身边;歌剧《指环》之《女武神》、话剧《风雪夜归人》、京剧《野火春风斗古城》、舞剧《主角》、音乐剧《寻找李二狗》等精品剧目在京成功首演,英文原版音乐剧《日落大道》等世界经典剧目将北京作为全国首演首站,“演艺之都”星光璀璨。
“北京文化氛围浓厚,剧场数量多、风格多样,精品好剧吸引了来自天南海北的观众。”新加坡女孩林家怡在北京连看了《大状王》等多场演出,还期待在这座文化之城体验更多惊喜。10月至12月,英文原版音乐剧《剧院魅影》、法语原版音乐剧《莫里哀》、话剧《一仆二主》、舞剧《卡门》等世界经典剧目将来京首演、巡演。
“戏”聚北京,大幕不落。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郭怀刚表示,北京将坚持深耕细作,营造良好文艺生态,汇聚各方人才,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着眼“演艺+”多元融合发展,激发文商旅消费活力。“北京既有历史底蕴,又有时尚活力,希望所有到北京看演出的观众都能有一份独特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