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00后”邵亚晴的微信朋友圈,一组组九宫格照片构成一首“夏日狂想曲”——13场演唱会,13次与音乐的快乐奔赴。
6月以来,孙燕姿、林俊杰、任贤齐、陈奕迅、“五月天”等众多歌手、乐团“扎堆”北京开唱,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歌迷相聚于此。即将到来的国庆中秋假期,韩红、张碧晨等歌手也将在京举办演唱会,演出市场持续火热。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北京举办营业性演出超4万场,吸引观众超100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37亿元。其中,大型演出活动194场,吸引观众超38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27亿元。可容纳10万名观众的“鸟巢”今年下半年档期已排满,2026年主场档期也已近排满。
当演唱会成为城市流量的入口,小小票根串联起“吃、住、行、游、购、娱”,演艺经济正为“演艺之都”北京注入澎湃动能与活力。
首演经济:“看演唱会,来北京!”
“我专门提早来,希望能买到限量版演唱会‘鸟巢杯’。”7月25日下午,距离“五月天”演唱会开始还有3个小时,来自澳门的观众黄颖思已在检票口等待。从山西赶来的郭雪,还特意带上了12年前在“鸟巢”看演唱会时购买的明信片——“这是我的青春记忆!这次来要在北京看6场演唱会。”
当下,演唱会已经从单一的娱乐活动升级为情感共鸣与社交体验的载体。当为心仪的歌手或乐队欢呼尖叫,当数万支挥舞的荧光棒汇成一片星海,当熟悉的旋律敲击心灵勾起段段回忆……“情绪价值”成为无数观众“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的动力。
“很难不被打动!去现场看过演唱会后,感觉浑身都充满了电。”邵亚晴兴奋地说。很多受访观众表示,演唱会就像心灵的“加油站”,短短几个小时的全情投入,能让人忘记烦恼,也能汲取很多感动和力量。
“演唱会的集体性消费特点能促发强大的情绪传染机制,显著激发情绪共鸣,更普遍地满足人们情感诉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说。
在北京,高品质、多元化的演艺供给为观众提供了丰富选择。“鸟巢”自3月就开始举办演唱会,比往年早了近1个月;华语流行歌手、新生代歌手、外国艺人等纷纷登台;张杰、林俊杰、陈奕迅等多位歌手在北京连开演唱会场次超过5场。
国家体育场公司总经理冯伏生介绍,2025年“鸟巢”万人以上演唱会场次和观众人数再创新高,头部歌手“连开”成标配。今年全年预计举办万人以上大型演唱会超50场次,预计将吸引280万人次观众到场观演。
“市场需求、政策支持、城市服务三方面共同作用,催生了当下演艺市场的火热。”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郑芳说,今年4月,北京出台推动演艺高质量发展10条举措,鼓励在京举办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演出活动,优先支持将北京作为全国唯一一站、在京首演和全国巡演首站落地北京项目。
除了政策支持,北京还优化大型营业性演出“一件事”集成办理模式。“原来串联着办的,现在可以并联办理。”郑芳说,审批时限最多由35个工作日减少至6个工作日,审批材料由单事项依次办理时的38件减少至集成后的22件。
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观众可依照不同的票面颜色快速入场“鸟巢”,散场后还有延时运营的地铁公交等待……演唱会举办前后,北京文旅、交通、公安等多部门联动保障,为观众留下温暖的城市记忆。
乘数效应:用票根串联消费链
去首钢园与歌手形象公仔合影,到朝阳公园“五球”前和其他粉丝大合唱,在各个快闪店采购明星周边产品……这个夏天,“00后”孔令思一点没闲着。“北京今年有太多打卡点,很多以前没去过的地方,这次都走了个遍。”她说。
来自广东东莞的李柏熙第一次来北京,连看了两场演唱会,直呼过瘾。“场馆周围酒店‘一房难求’,太火爆了。”他告诉记者,除了看演唱会,他还去了天坛公园、景山公园和北京环球影城游玩。
观演前为自己打造一套演唱会专属妆造、散场后相约好友去周边餐厅继续欢乐、看演唱会之余打卡周边旅游景点……火爆的演唱会串联起商场、酒店、文旅等多元业态与场景,“演唱会+”效应带动消费增长。
业内常以“乘数”来测算演唱会对消费增长的推动力。记者从北京市了解到,今年1月至8月,鸟巢万人以上演唱会售票243.5万张,票房收入15.4亿元,带动周边吃住行游购娱收入92亿元,拉动比约1:6。
繁荣的演艺市场也为华熙LIVE带来了显著的客流与消费提升。“大型演出活动单日可吸引超过18万人次的客流,带动商圈整体消费。”华熙LIVE·五棵松数字传媒中心总经理常婷婷说,餐饮业态在演出日营业额可达平日的1.5倍左右;休闲娱乐消费同步激增,酒吧、Livehouse等夜间业态客流增长50%以上,散场后时段消费占比提升近30%。
QMEX库迈·墨西哥餐吧五棵松门店负责人王思元告诉记者,如果当晚有演唱会的话,客流量会比平日翻倍。“散场后会有很多观众到店,凭票根还可以享受特定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