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稿时,我仿佛又跟随作者“一路同行”回到了雪域高原看“花开千树”,以自我和他者的目光互相观察,审视来时的“初心”。徐平、李志农、格桑卓玛、朱映占等老师的初次田野,启迪我们要走出书斋,走进田野,融入他者。达瓦次仁长期关注羌塘生态保护,徐黎丽具有极深的边疆情结,祁进玉持续研究生态文化多样性,李健为实地跟踪考察七上阿里……无不显示出民族研究者的热爱和执着。鄂崇荣的吐谷浑王城,杨明洪的扎西岗,朱靖江的科尔寺,尹仑的佳碧村……他们总是在田野现场记录、研究文化传承与交流。耿焱、王小彬、蔡秀清、段伟菊经历的田野亦是故乡。何群、常宝、泽玉、谭晓霞在田野中感受到时代变迁。杨福泉、郭建勋、陈立健、马伟华、马建福的亲身经历,传递出学者对研究对象和受访者的温度。肖芒、蒋冰冰、刘琪、马东平、敏俊卿在田野中受到他者的莫大启发。班玛更珠、张中亚、肖文、王明玮在田野中成长。何贝莉、甘措、肖青、当增吉的女性视角,则让她们观察到了不一样的田野。
……
每位学者的高原田野,都是一首壮志踌躇的歌,一个午夜梦回的故事,一部未完待续的小说。单是超出想象的调研过程,执着还原真实的初心,触及灵魂的自我反思,足以打动、感染读者,激荡起共鸣与神往。无论从自我还是他者的视角,都能深切感知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都能感同身受同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温暖和力量。不同地域文化间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共生、和谐共荣,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最动人心魄的故事。
感恩《意树心花》的机缘!
灵犀所至处,意树心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