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意树心花》| 66位学者在雪域高原的足迹

来源:新华网 | 作者:老李 | 发布时间: 2023-07-09 12:46:00 | 191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藏学出版社近期出版的藏学研究学者文集??《意树心花:文化学者的高原故事》,分“流金岁月”“花开千树”“一路同行”“初心不变”四部分,共收录66位学者的文章。

“流金岁月”收录了15位大多年事已高的老学者的文章;“花开千树”收录了杨福泉、何贝莉、祁进玉、杨军财、王川等20位学者的文章;“一路同行”收录了杨明洪、郭建勋、当增吉、陈立健等16位学者的文章;“初心不变”收录了徐平、王小彬、李志农、格桑卓玛等15位学者的文章。

所有的这66位老中青作者,都有共同的经历或相似的故事,即为我国的藏学研究和党的西藏工作而不辞艰辛、跋山涉水,走进西藏、走进四省涉藏州县、走进青藏高原。心怀“国之大者”??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人民幸福,他们长年累月奔走于世界屋脊的高山峡谷,奉献出一篇篇厚重的论文或决策参考报告,以及一部部精心打磨的著作。

13a30b0d-87d4-349e-3893-0d1e229239c8.jpg

作者、作序者格勒博士寄语

今年初春的一天,我曾工作过20多年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青年学者杨晓纯发来一条微信,问我是否收到《意树心花:文化学者的高原故事》书稿。原来,她和宋颖主编的这部作品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即将出版,她们希望我为该书撰写序言。作为中心的一名老党员、老学者,我欣然应允。

网络上说“流金岁月”是指过去的美好时光,且兼有怀旧心绪。虽然我们这一代学者美好的青壮年时光已一去不复返,但从封建农奴制社会到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再到改革开放直至新时代,我们都亲身经历了,并且深深为新中国、新西藏波澜壮阔、翻天覆地的辉煌巨变而自豪。《意树心花》“流金岁月”这部分文稿的作者既有邓锐龄、郝苏民、白振声等八九十岁的学术老前辈,又有陈庆英、喜饶尼玛、朱晓明、毕华、马盛德、孙勇、车明怀等与我同龄的年近古稀者,唯有年近六旬的廉湘民迄今在职。这些学者取得的学术成果可谓涓涓不息,有目共睹,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贡献,并得到国内民族研究同行的敬佩与认可。

“花开千树”“一路同行”“初心不变”的作者,大多年富力强,有些则是我见过或相识的朋友、同事或学生。

《意树心花》所呈现的,仅仅是作者们无数田野调查中的点滴片段而已。他们以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拳拳之心,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个真实生动、令人向往的文化学者的高原故事。这些看来极为普通寻常的故事,也为后人留下了鲜活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不少青年学生或学术初涉者都很想知道:要了解藏族文化究竟该从何处入手?其实,我们的前辈早已身体力行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记得我刚分配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不久,总干事多杰才旦(曾任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就专门请邓锐龄先生为我们年轻人讲做学问之道。邓先生治学严谨,为人谦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37岁才开始研究西藏史,入行伊始就先学了一年多的藏文。正如我的硕士导师李有义教授所言:要研究一个民族,首先得懂他的语言,否则就无法接近他和了解他。邓锐龄和李有义、王森、李安宅、胡坦等许多老一辈藏学家,为深入了解和研究藏族历史文化,都曾学习钻研过藏文。我的同龄人、好朋友陈庆英攻读硕士期间就开始与端智嘉合作,把《旧唐书?吐蕃传》翻译成藏文,后来又将《汉藏史集》和《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等藏文名著翻译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我国藏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不但能阅读古藏文,还能与我们用藏语进行交流。

作为藏学的故乡,中国藏学研究的长足发展早已受到国际藏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特色的藏学研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体现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致力于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包括藏族在内的各族人民服务。对此,作者朱晓明同志在《意树心花》中形象地比喻为“牵住‘牛鼻子’”,即抓住现实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关键在于:一是党和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二是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的各族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

长期以来,《意树心花》中的数位作者承担了许多紧密联系现实、服务中心工作的研究课题,撰写过高水平调研报告和论文。比如,其中几位就曾参与过关于建立健全藏传佛教寺庙管理长效机制的重大课题研究等。

有些作者还曾与我一路同行,共同完成我所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重点课题。我们一起在高原上骑马、坐拖拉机,徒步翻雪山、过草地,进村入户搞田野调查。像王川、杨明洪、徐平、杨军财、郭建勋、当增吉、格桑卓玛等,后来他们当中有三位考取了我的博士研究生。校友王川也与我同行高原多次。他在《从断壁残垣荒坟石碑中追寻藏地的民间神灵》一文中,描述了我们骑马去噶玛寺时的场景:

1996年春季,在昌都县噶玛乡的宽广草地上,我在奔腾的马背上听格勒博士讲述活佛转世制度创建者??都松钦巴的传说,天空中飘荡着这位康巴汉子的豪迈笑声。在噶玛噶举派的祖寺??噶玛寺,我们认真考察寺庙的结构,激动地观摩明代中原出产的瓷器、带有长篇文字的锦缎以及寺庙的其他宝物……确实,身为古老文化的朝拜者和研究者,我们是何等的幸运啊!后来噶玛寺因火灾而遭焚毁,但它的风貌永远留在了我们的照片中和记忆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