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陈薪伊:用戏剧解码生命

来源:北京日报 | 作者:姚松婷 | 发布时间: 2023-07-09 12:32:00 | 19 次浏览 | 分享到:

2.无巧不成书:商鞅和陈薪伊的“寻妈记”

做戏的人常说,情节,是性格发展的历史。

《商鞅》的故事里,另一个用鲜明的性格驱动故事的人物,是商鞅的母亲,姬娘。

商鞅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由于听信巫师的谗言,商鞅的父亲命人将他母子二人抛入河中,几年后,商鞅却与姬娘相依为命地活了下来。商鞅懂事后,姬娘告诉他,他的母亲抛下他走了,一天,他正在大声斥骂牛的奴性时,被经过的秦国的景监和魏国的公叔痤看到。景监感到这个少年非等闲之辈,很是赏识,想带他走,但公叔痤执意要把他留在魏国做自己的家臣。为了割断卫鞅与姬娘的血肉联系,公叔痤赐姬娘速死。最后姬娘自己剜去了双目,来达成与孩子“永不相见”的誓言。

在《商鞅》文学本中,姬娘对卫鞅说:“因为我是奴隶,一个脸上刻了字的罪奴……我不甘心你一辈子和我一样为牛为马,我希望你哪怕上山为寇、入海为盗,也要去做一个自由之人。”寥寥几个字,尽显了姬娘的超凡胆识和刚烈个性。而姬娘到底是不是商鞅的生身母亲,也是剧本的另一个谜题。

剧中,商鞅在秦国变法成效初显,又因战功显赫官至大良造。姬娘流浪至秦国,母子相聚。历史演出版本中,姬娘与商鞅一见,两人百感交集,哭作一团。在最新的版本中,陈薪伊将姬娘登场的戏剧任务设计为“讨债”,追问商鞅,你都已经是大良造了,为什么还不来与我相认,“点出那一天究竟是哪一天”的命运判词。

这样一改,原来的情绪性情节,转变为了刻画人物性格的关键性情节,而在得知按照新法,母亲的身份会连累商鞅政治生命的时候,姬娘忍痛说出“我不是大良造的亲娘”,彰显了性格中极端的刚烈和极尽的智慧。

命运的齿轮相互耦合,和商鞅一样,陈薪伊自己的身世故事,也在她的命运中,留下了艰深的一笔。

“我在11岁以前不知道我不是我妈生的,我一直觉得是我的亲娘的一个人,叫刘书秀,她是中国第一批女大学生,毕业于河南女子师范大学。”

那是陈薪伊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傍晚,睡前,她躲在房间里看闲书,《福尔摩斯探案集》,一面心猿意马地听着隔壁大人们的闲谈,一面回想着白天在刀把胡同偶然撞见的场景,父亲在和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聊天,还对她介绍自己“这就是我女儿陈毓萍(陈薪伊当时的名字)”,思绪漫游间,那句在往后余生无数次被回忆起的台词就这样撞进她的耳膜:“小声点,毓萍还不知道那是她的亲妈……”

彼时是1948年的年末,身为国民党高官的父亲,即将随大部队取道香港转往台湾,机票只买了三张,除她父亲和三姨太外,还有一张便是买给陈薪伊的,剩下留守的家眷,包括陈薪伊的养母在内,则分到了内地的家产用以安身。

偶然得知了自己身世的陈薪伊,并未多言语,只是在临行前坚定地拒绝了和父亲同行,浪费了一张机票,留在了内地。

先是跟随着父亲的二太太在南京生活,在遭遇寄人篱下的冷遇之后,少女陈薪伊选择离家出走,独自去西安寻母,身上只有三个同学凑来的早餐钱,车费不够直达西安,只够到芜湖去投靠她的干爸爸。没想到父亲离开内地后,往日旧友也是人走茶凉,干爸爸只招待她在贮藏粮食的仓库住下,再联系亲戚将她带回南京,看拗她不过,才最终同意放她回到西安。自此,她在儿时故乡,再次扎根。

一个小小的孩子,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勇气,这么笃定的主意呢?

陈薪伊自己也说不上来,这份绝不将就的个性和极强的行动力,究竟是来自那个生在旧社会,却奋力反抗拒绝裹脚,最终因为是大脚得以正常接受高校教育的养母呢?还是来自那个为爱逃婚生下她,又不堪社会压力签下一纸契约,永远不来见她,到北京去追求演艺生涯的生母?抑或是来自黄土高原,这片生她养她的水土呢?

反正她心里有一个念头,就务必要去实现,决定好的事情,就不会在犹豫和自我怀疑中患得患失。从小到大,她都坚定地要做自己生命的指挥,珍惜老天分给自己的美丽和能量,时间总是不够用的,要抓紧。

直到陈薪伊参加工作,凭着自己的本事也能给养母养老了,命运又给她埋下了小小的彩蛋。

话说当年生母从西安到北京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前身??熊佛西学院。1958年她作为演员支援西影厂,“那个时候我们单位是陕西人艺,但是和西影厂共挂两个牌子,她就被分到西影演员剧团,分配我俩住一间房子,是不是无巧不成书?就是老天爷也得给我制造一点喜剧性的人生,让我高兴。”

采访的下午,和笔者一起听故事听到入神的,还有陈薪伊的工作助理刘昱杨和生活助理。和他们一样年轻的工作伙伴们称陈导为“奶奶”。昱杨研究生从英国东十五戏剧学院毕业,机缘巧合下来到奶奶身边工作,到今天三年有余,进组前期整理剧本,进组后做执行导演,闲暇时候协助对接采访,甚至出行时代奶奶开车(虽然陈薪伊本人也在65岁那年取得了驾照,在70岁那年买了车,但出于安全考虑,近几年还是很少开车了)都是他的日常工作。陈导精力旺盛,经常在凌晨发来导演的灵感和跟进的工作,和年轻人一起工作。

采访进行着,我们围坐在一起,吃着甜食、喝着奶奶特调的普洱茶,我注意到在奶奶家中餐桌上的茶海里,年轻的工作伙伴也有专用的茶杯摆在里面。大家说起话来,带着家人般的松弛。

话剧《商鞅》剧照 摄影 潘建东

3.戏剧的责任就是给人的精神注入良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