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陈薪伊:用戏剧解码生命

来源:北京日报 | 作者:姚松婷 | 发布时间: 2023-07-09 12:32:00 | 16 次浏览 | 分享到:

传奇,作为一种小说题材,在字典里有两重定义标准:一是情节离奇;二是人物不同寻常。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放眼国内戏剧领域,就再没有比导演陈薪伊,更适合作为传奇小说主角的人了。

2021年10月29日,话剧《商鞅》在25年前首演的上海云峰剧场再次拉开了大幕,故事从一个即将被丢进湍急河水的婴儿的啼哭开始,讲述了战国时期大改革家商鞅的一生:如何从草芥一般的罪奴之子,成长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变革者、执法者,再如何因为锐意改革成为众矢之的,遭酷刑惨死。

戏剧终了,一手成就了这部生命传奇的总导演、83岁的陈薪伊女士登台谢幕,和绝大多数人印象中的老艺术家如此不同,她穿着亮眼的宽松过膝白裙,内搭贴身黑打底,姜黄色踝靴,肩上还配了条藕色黑波点围巾,时尚达人一枚。

握上话筒,总导演的气魄立马展现,从25年前的创排讲起,她一句一个故事地介绍初创团队,再叫台上新版本的演员到后台将前辈们一个个接出来,干脆爽利,滴水不漏。

“你们一个个出来哦,别露馅了。”主持控场的节奏,一点儿不掉。

回忆悉数道来,她再轻快地点一句商鞅的主题:“人一定要珍视自己生命的力量,像我83岁了,刚刚做完癌症手术,就是要告诉大家把握好自己的生命。”短暂的停顿之后,观众席发出鼓掌尖叫。落幕,人群散场的余韵还是惊叹。

从事舞台剧创作的70年来,陈薪伊创作的作品超过150部,14度获得“文华奖”(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而《商鞅》始终在其中占据着叙事中特别的一页,她与他的生命故事,像是同一轮月亮穿越古今的两处投影,在历史被折叠的瞬间重合,再被我们重新翻开。

话剧《商鞅》工作照 摄影 潘建东

1.有关婴儿啼哭的三种回想

“这次的《商鞅》是25年以来最好的版本。”

陈导自己评价,经过了数轮演出,此番回到最初的剧场,也终于有足够长的时间可以将历史版本中被多方修改的细节重新推敲准确,再加入自己25年来对剧本新的反省和认识,是谓回归初心。

《商鞅》的剧本完成于1986年,彼时尽管剧本情节跌宕,人物鲜明,文辞洗练,却仍因为一些原因而被各大剧团搁置,直到1996年,上海人艺与上海青年话剧团合并,刚刚成立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开幕,同样年轻果敢的文艺创作团队决心将故事搬上舞台。

25年前,陈薪伊来上海排戏,在上海的最后一天,她的学生周小倩来探班,随身带着的就是话剧《商鞅》的剧本。她向隔天就要返京的老师极力推荐,请她一定要当晚就读完剧本。陈薪伊心想,这么厚一本,怎么读完,没想到傍晚回到旅馆翻开,就放不下了。

第二天,她带着接下这部戏的决心回京,一面做案头工作,一面期待着外孙的降生,她的女儿王筱?,就要做妈妈了。同是导演的女儿为了体验孩子在腹中阵痛、脱胎而出的过程,生产过程持续了七天七夜,医生说再等下去,婴儿脐带绕颈,会有窒息的风险。最终,焦灼的陈薪伊隔着病房门,听到外孙第一声啼哭。

那一刻她忽然在想,如果没有商鞅呱呱坠地,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历史又会如何书写?

于是就有了《商鞅》全剧开场,那一声清脆的啼哭。

“这次排练,我特意让设计在哭声的基础上,加上了河流的声效,那一刻,要么抛到大河死掉,要么活下去。这一活不要紧,就活了52年。然后秦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的主题就定在生命上。一个人的生命很有意思,你自己要珍视它,要重视它,要把它处理好。”

故事到这里,情节尚且算不得传奇,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1968年的陕西西安,同样的哭声,也曾改变过生命的结局。

还是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旧时父亲是国民党官员,迫于出身问题,陈薪伊不能报考心仪的学校,导演梦想被迫中断,日复一日地外界折磨让她不堪重负,原本和丈夫说好不再要孩子的她,提出“我们生个娃娃吧,至少我可以十个月不去游行,十个月不被批斗”。就这样,出于生存的战略,女儿王筱?降生,她出生十五天后,陈薪伊又因为哺乳期的乳腺炎不得不动手术,身体极度虚弱,刚刚出满月,造反派的人就找上门来,告诉陈薪伊,第二天就要恢复此前的一切批斗活动。

“我浑身发抖,当晚就决定死了。”

那天夜里,她穿着棉袄棉裤,出了剧院的门,一直往南跑,经过翠华路往南山方向跑,有一棵歪脖树旁边没有人,她把系棉裤的布带子都解下来拴在树上了,突然就听到筱?哭了。其实隔着那么远的路,怎么可能听得到呢?

“我一想我死了女儿咋办?转回头就跑回家了,裤带都没有系,因为刚刚生完肚子也泡泡的,裤子也不会掉,跑回家了,这就等于又捡了一条命,对吧?如果我死了,筱?会是什么样子?那世界至少戏剧界是不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生命非常重要,而且非常短暂,你最好活100岁,前30年是无可作为,认识自我的阶段,后30年是养老的阶段,真正能干事的就30年,能做些什么?所以要抓紧做你想做的事。”

1977年底,陈薪伊的朋友从北京给她寄了一份中央戏剧学院的招生简章到西安,招生要求只有短短的一行:不拘一格,择优录取,年龄40岁以下。那年,她39岁。

卫鞅经过了漫长蛰伏和等待,等到了一个面见秦王的机会,那一年,凭借着巨大的隐忍和勇气,陈薪伊等到了自己生命中的那个机会。

老电影《碧空银花》剧照,右一为陈薪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