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一“梅”扎根高原播绿 半生只为暗香徐来

来源: | 作者:张强 | 发布时间: 2023-07-08 19:39:00 | 25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育苗基地,张锦梅在查看丁香的开花情况。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吴刚摄

本报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宁、李劲峰

“种树就像养娃娃。不管基础优劣、环境好坏,只要用心关注它、研究它、呵护它,排排树苗也能长成大片森林。”

从一粒种子到一株树苗,在细心呵护下,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树苗成林。这个抚育成长的过程,对张锦梅来说,既是源源不断的惊喜,也是30年来的不懈坚守和执着探索。

如今漫步西宁:举目远眺,南北山绿荫葱葱,仿佛森林海洋;偶然一瞥,棵棵杨树挺拔俊俏,像卫士般守卫着高原古城。这些青藏高原上的绿色“奇迹”,与张锦梅有着密切关系。

一“梅”扎根高原播绿,半生只为暗香徐来。

30年来,在高寒干旱、植树困难的青藏高原,56岁的共产党员、青海省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张锦梅始终与恶劣自然环境“硬碰硬”??

年均野外作业200余天,先后育苗上千万株,为提高造林成活率费尽心血;常年野外风餐露宿、甘于寂寞,选育出一批杨树、丁香良种,用岁月年华浇灌出青藏高原丛绿,充分诠释“坚守初心、无畏挑战、无私奉献、绿满高原”的青藏高原林业科研精神。

“十年不行再十年,找对路子总能造活林”

“青海好青海好,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这句俗语,描述出青海长期以来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

从小听这句话长大的张锦梅,如同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万千居民,对树木和花卉的热爱与执着,与生俱来。

地处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之源”的青海,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由于高寒少雨、紫外线强、蒸发量大,青海高原部分地区常年植被稀少,加上贫瘠的土壤、光秃秃的山丘,狂风卷起沙尘,满目都是黄土、黄沙,成为国内植树造林难度较大区域之一。

“小时候刮风下雨,我都要跑到果园,捡地上掉落的树枝。”张锦梅回忆,不管多细、多短的枝条,她都会一根根收集,揣进怀里当宝贝。“外地人可能很难理解,可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这棵树长这么大,太不容易了。”

张锦梅1965年出生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在她的童年记忆中,目之所及都是一片土黄色,野外见到一棵树、一朵花都是不容易的事儿。“可能因为名字带‘梅’,注定我和林业要结下一辈子的缘分。”

秋天看到一棵树凋零、一朵花凋谢,第二年开春,张锦梅都要回到原地,看看树和花是否依旧还在。

“冬天时间长、气温低,大部分植物都很难熬过。”张锦梅说,那时候她就觉得,能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的一花一草、一木一树都特别不易。

“在这片土地上种出‘颜色’,就这么难吗?”带着不甘,1985年张锦梅进入青海省农林学校学习农学。

学习之余,看着西宁光秃秃的南北两山和城市少得可怜的“花花草草”,张锦梅给自己打气:“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片土地变绿变美!”下了决心的张锦梅全身心扎进知识海洋:在图书馆反复阅读植物学相关书籍,实习课跟着老师在田间和林地实践。

毕业后不久,她被分配到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出于对植物的热爱与熟悉,4年后她被调到西宁市西山林场担任技术员,负责杨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和造林。此时,西宁正开展南北两山绿化,西山林场是重要的种苗供应基地。

从种庄稼到育树苗,从农业转向林业的张锦梅起初有些不适应。“相比农业数千年传承下来的精耕细作,林业相对糙得很,那时大家都只是挖坑种树,有啥种啥,不求质量,更不考虑适地适树种植。”

在张锦梅眼里,麦子今年种下去,收完就看不到了,树苗种下去后照顾到位,就会一直存在。“有苗不愁长,种树就像自己育娃娃一样,小树苗也能长成大森林。”

初到西山林场,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从小在青藏高原出生长大的张锦梅也不禁皱眉。刚到林场的张锦梅也一度望“树”兴叹,看着树苗种下去几个月,也看不出啥变化,她不禁叹气,“这树苗啥时候能长大?”

一次同事带她上山,查看前期栽种树苗的生长情况。爬上山顶,张锦梅只看到一片膝盖高的荒草,“同事拨开草丛,才看到一株株瘦矮的枯树,谁能相信这竟是种下去快10年的树!”

环境严酷,种树方法更落后:基地能繁育的林木仅杨树、榆树、沙棘等10多种;刚育出的苗无论质量好坏,全部裸根苗移栽上山,成活率极低;工人种树照搬种庄稼的思维,挖坑种树不封坑,浇树就有裂缝,加之气候恶劣,造林立地条件差,导致“年年种树不见树,次次栽树老地方”。

“成活再难,植树再累,也必须得有人干。”剪短长发、面朝黄土,张锦梅一头扎进林场,“十年不行再十年,找对路子总能造活林”。

刚开始育苗,就遇到挫折。张锦梅负责的第一批杨树扦插苗,冒出绿芽、长势良好。可出圃时,超过60%的树苗,根都被害虫咬光。

害虫只能靠手工捡干净,不然很难根治。带领工人,夜晚提灯,翻开土层,忍着恶心,张锦梅将小拇指粗细的活虫从土里一只只捡起,收集处理,“平均一亩地里能捡出近400只虫,捡了3年才把虫害控制住”。

上山指导工人掘土、挖坑、栽苗、封坑;种苗严格分级,选出良株后必须带土移栽;繁育品种少,就从外地引苗试种,观察是否适应高原气候;针对不同品种,探索不同繁育方式,找出最适宜的培育方法……

现在,西宁南北山森林覆盖率从7.2%提升到79%,濯濯童山早已丛丛绿荫,城区街巷花团锦簇,老一辈人印象中的荒寂与苍凉,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这一切背后凝聚着张锦梅和团队30年的心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