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一“梅”扎根高原播绿 半生只为暗香徐来

来源: | 作者:张强 | 发布时间: 2023-07-08 19:39:00 | 22 次浏览 | 分享到: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诗人戴望舒一首《雨巷》,带着愁绪描绘丁香,传遍大江南北。

接触的植物种类越来越多,但张锦梅对丁香始终情有独钟。

丁香是适宜高原种植的园林树种,其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性特别适宜青海的土壤和气候。随处可植,容易成活,还能盆栽和瓶插。作为市花的丁香在西宁栽植历史悠久。

中学时代,张锦梅想象中的丁香,就如同诗中的江南场景,美丽又婉约。

张锦梅第一次见到丁香花,还是1985年在西宁读书时,在人民公园游玩时的一场偶遇。“当时突遇变天,乌云密布的天空就像要崩塌下来。我跑到屋檐下躲雨时,突然闻到一股清香。”

张锦梅转头一看,正是一棵丁香树。“大雨从天而降,夹杂着黄沙。风雨中,丁香依旧静静地盛开,洁白的花瓣,犹如高原天空的云朵。”

多年过去,回想起当时情景,张锦梅“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在环境优越的地方,她生机勃勃地成长,绽放生命的绚烂。在条件艰苦的环境,她也能顽强地生存,展示生命的坚韧。”张锦梅说,丁香耐寒、耐旱、耐瘠薄,象征着高原居民独特的精神气质,也鼓舞着自己一直坚持与丁香“为伴”。

1998年,张锦梅调入西宁市小桥苗圃工作,负责在480亩的苗木基地上培育造林优质苗。在那里,她结识了西宁市的林草专家刘更喜。

刘更喜在丁香花的引种驯化、栽培管理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一有时间,张锦梅就向他虚心请教,和他交流栽培心得。

“青海寒冷干旱,而很多丁香品种却能在高原生长、繁育。因此,选育和保护丁香品种,对于增加适宜青海气候的林业物种,显得尤为重要。”熟悉青藏高原的水土光热等自然条件,张锦梅将选育、栽植丁香当作“最重要的事”。

如果说外地引进丁香品种,是为丰富高原植物种类,那么繁育和保护更多丁香品种,则有更深远的考虑。

很多野生丁香品种面临着濒危甚至灭绝的风险。“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稀有的丁香品种往往生长在立地条件差的野外。结种后如没有生存的土壤,便无法生根发芽,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一想到这些,张锦梅就急得整夜睡不着。

“不同的丁香品种,拥有不同的基因,大自然中存在很多观赏价值高但结种难的野生丁香。建立丁香种质资源库,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丁香种质资源。”张锦梅说,通过组培、嫁接方式繁育野生丁香,提取野生品种的优质基因,就能杂交培育出抗寒、抗旱、抗病虫害、花期较长的丁香品种。

2013年,拥有20多年林业工作经验的张锦梅,被选派到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负责西宁市乃至青海省林业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

每到丁香开花季,张锦梅便和同事前往青海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寻找天然野生分布的贺兰山丁香、花叶丁香和国家濒危保护植物羽叶丁香。

“羽叶丁香花色淡粉红,是我国特有的丁香品种,由于繁殖力弱、生长缓慢,在天然环境中几近灭绝,被列为国家濒危保护植物。”青海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林业中级工程师彭瑜介绍。

2015年,在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寻找羽叶丁香期间,张锦梅在爬坡时不慎滑倒,眼见要撞到怪石嶙峋的石头山,她紧握住身边的荨麻草才稳住了身形。

不一会儿,荨麻草毒性发作,张锦梅的手掌上布满白色水泡,疼痒难耐。“当时一心想着要找到羽叶丁香,就抹了口唾沫,双手搓搓,继续上路。”张锦梅说。

终于,在一处石缝中,张锦梅和同事们发现了两株野生羽叶丁香。强忍着手上的疼痒,她用手扒开一块块厚重的岩石,从一棵被石头压弯的丁香植株上,截取了一段树枝,连同收集到的种子一起,小心翼翼地带回西宁。“那一晚,我终于睡得踏实了。”

当时,全国可供借鉴的丁香的系统组培案例很少。张锦梅团队经过两年攻关,将收集回的羽叶丁香,采取嫁接、组培、扦插等方式,破解组培树苗栽植难题,成功培育出第一批羽叶丁香组培苗。

眼下,在西宁林科所的智能温室内,空气清新,温度宜人,一株株羽叶丁香幼苗吐露枝叶,茁壮成长。

在张锦梅和一批林业专家们的努力下,西宁林科所基本建成全国唯一的丁香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目前保存有103种丁香,其中可繁育的69种。

作为西宁市市花,西宁每年在大街小巷种植丁香超过百万株,丁香苗木存量超过750万株,占西宁市区花灌木栽植总量的70%。西宁作为国内丁香繁育品种较多、种植面积较大的城市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丁香之城”。

“每天和林木相处,静心感受别样浪漫”

近年来,张锦梅身边不少同龄同事陆续转岗,省市一些林草单位想把她调到机关。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昆仑英才?青海高原工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诸多荣誉的她,依旧春种树苗、夏做实验、秋测数据、冬做规划,带着年轻人选种育苗,“和林木相处,也是一种浪漫”。

在同事眼中,张锦梅总是风风火火。硕士毕业后进入西宁林科所的满丽婷,经常跟张锦梅野外作业,“有一次,西宁一些油松群落叶尖发黄、枯死率近30%,张所长马上带队去现场。”

提取土样、分析“病灶”,张锦梅查出病因是“土壤盐碱大、病虫害严重、建筑垃圾多”,随即开出“多种豆科植物改善酸碱度,移除枯木减少虫害,挖走垃圾局部换土”的药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