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叶嘉莹:诗人一百岁,诗词不远人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姜锦铭 雷琨 王京雪 | 发布时间: 2024-07-12 23:37:12 | 236 次浏览 | 分享到:

浙江人文经济研究院顾问郑宇民曾经组织浙商集体观看。

1960年在台湾,叶嘉莹开始撰写《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写研究文章的思路从“为己的欣赏”转向“为人的对传承的关怀”,并转到对文学理论的探讨。

叶嘉莹还引入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西方理论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但她认为前提是“要对中国自己的东西有相当了解”,而且认为“理论”只是一种捕鱼的“筌”,不要忘了读诗的目的是要得“鱼”。

1979年,叶嘉莹实现了她用母语给中国学生讲课的梦想。之后的三十多年,跨洋奔波,每年在中国和加拿大讲课,她除了将中外文艺理论融会贯通,还关注当时国内的“当代文学”,并将它们和古诗词的讲授联系起来。

听过叶嘉莹讲课的人都知道“跑野马”是叶先生讲课的特色。她说,别人讲诗是注重知识、背景,而自己是对于文字里面所传达的生命比较重视。“我真的觉得,什么东西你一写下来,到时候一念,它就没有一个再成长的过程了。我在讲的时候,我不写出来,虽然这些东西以前也讲过,可是到时候它还是在现场新鲜地捧出来的,我当时也在感动之中,所以才能带领同学们有所感动。”

席慕蓉说,叶嘉莹用生命践行了她在词学中的创见——“弱德之美”。而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导演陈传兴则认为,她是以“弱德之美”,以风中芦苇而不是一棵大树的态度去面对暴风雨,“即使有再大的强风暴雨,风雨之后依然存在”。

“弱德之美不是说你软弱就是美,而是你要坚强地持守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自己把自己持守住了。无论多么艰难困苦,我都尽到了我的力量、尽到了我的责任。”叶嘉莹说,“你是弱德,你不是弱者。”

“先生对传承诗词这个事儿就是入了迷了,她诗里不也写了吗,她是‘人生易老梦偏痴’。”王巧顺觉得“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最能概括叶先生的执着追求。而她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叶诗”是“一握临歧恩怨泯,海天明月净尘埃”,因为“先生这一辈子太不容易了,经历了很多坎坎坷坷,吃了很多苦,可是她这个人特别坚强、特别大度,除了传承诗词,她都能放下,才有今天的成就”。

叶嘉莹还经常讲的一句话是:“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这句话和“迦陵学舍”月亮门上的一副对联的意思可以互相补充:“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图片来源:中国妇女报)

先具民胞物与之同心

方有多情锐感之诗心

自2022年底以来,电视、电影、电脑、电邮都逐渐淡出了叶嘉莹的生活,她心里能装下的,只有诗词和诗教。叶嘉莹最期待的时刻,就是有学生来送诗词讲稿,“我一说‘送稿子来了!’她就倍儿高兴。”王巧顺说。除了审稿,日常的“娱乐项目”还有吟诵。

这些年,叶嘉莹的一日三餐都是王巧顺来准备,她总结了规律,“先生不怎么爱吃肉,爱吃豆儿,是豆儿她都爱吃。”还在家里住的时候,每年赶着新鲜蚕豆一下来,王巧顺都跑去市场“一买买好多,配点儿胡萝卜炒炒,先生就爱吃”。到了夏天,叶嘉莹喜欢吃苦瓜,王巧顺细心,把苦涩的瓜瓤瓜筋都去干净了,清清爽爽留外面一层皮,搭着肉丝炒上一盘。

叶嘉莹的饭量小了,王巧顺的厨艺少了用武之地,她心疼先生营养不够,就想别的法子——临吃饭前,给叶先生准备些“电子榨菜”。王巧顺连怎么添加微信好友都不会,却学会了用手机精准地搜索叶嘉莹在各地讲学的视频。“网上有好多了,我就让先生边听边吃。”有时兴起,叶嘉莹会给王巧顺提起往事,提起自己年轻时是怎么一天跑遍三个大学一个电台讲诗词的,说完又好脾气地跟她开玩笑,“好汉不提当年勇啊”。可王巧顺能看出来,听到诗词,叶嘉莹还是高兴,像孩子一样,精神头更足,饭都吃得更好些,她觉得这就是叶先生常说的“诗人不失赤子之心”。

一句“诗人不失赤子之心”,也牵起了叶嘉莹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王玉明之间的师生缘分。这位83岁的院士诗人,日程排得很满。7月6日,他推掉了其他活动,专程赶来给老师祝寿。

为什么不录一段视频发过来,一定要跑这一趟?

“叶先生一百周岁的生日,我是非常在意的,必须要来参加的。”王玉明是吉林人,说话时自带一股亲切热络,没有想象中大科学家的“高冷”,随和得好像邻家爷爷。整个采访过程中,这是他语气最严肃的回答,把“非常在意、必须要来”八个字咬得格外重些。

王玉明每逢有新作,就通过电邮发给叶嘉莹,“先生有时点评,有时指正”。她看得很细,从不敷衍:一个字用得妙也不忘称赞,一个标点用错了,也认真地圈出来。对这些修改意见,王玉明珍而重之。

对于作诗作词,叶嘉莹讲过,诗歌之主要作用是在于使人感动,所以写诗之人便首先须要有推己及人与推己及物之心。这和她老师顾随的观点一脉相承:“先具有民胞物与之同心,然后方能具有多情锐感之诗心。”

2011年11月9日,叶嘉莹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作讲座,王玉明到了现场,发现前排听众还有杨振宁。“第二天,杨振宁先生邀请叶先生到清华共进晚餐,叶先生问我愿不愿意陪她一起去,我当然愿意啊!”那天,看着科学与文化领域的“双星”聚首,王玉明很有感触,还写了一首诗。

李天喜则是用视频的形式为叶嘉莹庆生的。这位来自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东关小学的语文老师一度觉得,自己和学生们离叶嘉莹很远,离南开迦陵学舍很远。那种远,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灵台县是个偏僻的西部小县,我教的就是一所很普通的乡村小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