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24年37人,最高奖为何颁给他们

来源:环球人物网 | 作者:刘舒扬 | 发布时间: 2024-07-17 09:54:10 | 76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4年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右二为李德仁院士,右五为薛其坤院士。

今年的大会很不寻常。

由于工作原因,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领域的一位学者参与过不少科技活动,对此类大会并不陌生。但今年,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3场科技界盛会合而为一,这在历史上是首次。

位列此次“三会”之首的全国科技大会是个重要信号。“全国科技大会是很少开的,它的政治性特别强。每次科技大会都会影响到多少年的决策。”这位学者告诉《环球人物》记者,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我国迎来“科技的春天”;1995年、2006年分别召开了两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2006年大会部署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之后,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分别于2012年与2016年召开。其中,2016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与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共同举行,被称为“科技三会”。“科技三会”召开的这一天——5月30日,后来被设立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可以说,2006年的大会影响了我们近20年。”他说。


2021年,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展出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年一改在每年1月举行的惯例,第一次在盛夏的6月召开。6月24日大会召开那天,这位学者也在现场。人民大会堂内,会场的布置简洁庄重,当中挂着一条鲜艳的标语,红底白字: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锐意进取,发愤图强,努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与会者全部正装出席,按座位有序就座。他注意到,院士们的脸上是“抑制不住的激动”。

以下是《环球人物》记者与这位学者的对话。

“现场的掌声就没断过”

《环球人物》:今年大会您在现场,回忆当时的场景和氛围,有什么令您印象深刻的细节?

受访者:典礼开始之前,同志们都很期待。颁奖时,现场的掌声就没断过,真是发自内心的掌声,作为科技工作者,大家都感觉与有荣焉。

两位最高奖获得者非常谦虚——感谢国家,感谢家人,感谢团队。李德仁院士在发言时说,科技创新要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薛其坤院士认为,我国基础研究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这两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环球人物》:今年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首次“三会合一”。我们该怎样理解这样的“首次”?

受访者:将三会合一举行,突显了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许多迹象证明了这一点。比如,现场一位获奖者说,除国务院的印章外,今年的获奖证书上还首次加盖了中共中央委员会的印章。

总的来说,大家的一个整体感觉是,党中央对目前科技发展的态势认知很清晰,目标很明确,路径也很清晰。大会不仅有利于展现科技界的成就,也增强了科技工作者的凝聚力和使命感。

“迎来又一个春天”

《环球人物》:相较于往年,在您看来,今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有什么特点?

受访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般需满足以下3个条件之一:一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三是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

今年的两位获奖者中,李德仁院士是攻克核心技术,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薛其坤院士则是在基础研究层面取得重大突破。

不过,今年薛其坤院士获奖应该说属于“特殊情况”。此次颁奖之前,历届最高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约为83岁——为什么?因为科学研究的长期性决定了技术突破的长期性,这背后往往是科学家在某个领域穷尽一生的努力和积累,可想而知这个奖项的难度。

薛其坤院士的获奖与近年来我国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密不可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使得我们有条件保障更多科技工作者能在科技最前沿探索,勇闯科技“无人区”,挑大梁、担重任、当主角,在许多领域创造了多个“第一”,我国基础研究“迎来又一个春天”。“史上最年轻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薛其坤院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50多斤挂面

《环球人物》:在您看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我国科技奖励组织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

受访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负责,于2000年首次颁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

在我国科技奖励组织体系中,我认为它是最高的存在,是对获奖者一生科学事业和科学成果的肯定,相当于“终身成就奖”。

也正因为如此,最高奖的评选非常严格,在2004年度、2015年度都曾出现空缺——宁缺毋滥,没有合适的人就不评。

《环球人物》:自2000年至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已授予37人。回顾这20余年的历程,当中有哪些变化?

受访者:随着我国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发展,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也历经几次变化。比如按照2017年发布的《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额度由500万元/人调整为800万元/人,并将其全部授予获奖者个人——该奖设立之初,规定500万元奖金中,50万属获奖人个人,其余450万用作科研经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