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我为能亲自把这枚金牌授给中国运动员而感到荣幸。”

等待第二面五星红旗的这40分钟,也成了中国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最后一段路程。
几天后,在女子小口径标准步枪3×20项目的比赛上,吴小旋以581环的优异成绩打破了奥运会纪录,成为中国在奥运会上第一个夺得金牌的女运动员。曾国强、李宁、栾菊杰、周继红和女排等个人和集体,也纷纷拿下金牌。那年夏天,由225名选手组成的中国代表团以15枚金牌的优异成绩,宣告了体育大国的强势归来,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实力以及中国人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此后,中国健儿在奥运赛场上创造了更多的“第一次”。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中国体操运动员楼云继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后,再次夺得男子跳马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位蝉联金牌的奥运冠军。
2001年7月13日晚,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中国第一次实现了从参加到举办奥运的突破。当萨马兰奇说出那声“BEIJING”后,所有中国人的热情都被点燃了。
2002年2月16日,第19届盐湖城冬奥会上,杨扬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一骑绝尘,为中国代表团拿到了历史上第一枚冬奥会金牌。
2008年8月8日至24日,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成功举办。中国人第一次承办奥运会,终于实现了百年的民族期盼。


同样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以48枚金牌、22枚银牌、30枚铜牌的优异成绩,首次跻身奥运金牌榜的第一位,创造了中国参加奥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
2022年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举行。从2008年到2022年,从夏奥到冬奥,北京成为世界首个“双奥之城”。
从“走向世界”到“开门迎客”,再到“天下一家”,奥运场上的中国人依旧真诚热烈,也展现出更加自信包容的面貌,继续为奥运“第一次”的历史内涵增添更多新的脚注。
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40年
事实上,自近代以来,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就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1840年后,“东亚病夫”的侮辱性称呼如紧箍咒一般戴在中国人的头上,压得人喘不过气。体育作为力与力的较量展现,既代表个体与个体、团体与团体间的较量,也投射出国家间的竞争力较量。发展国家体育事业,无疑成为中国人否认“东亚病夫”指认的重要手段之一。
1910年7月17日,组织第一次全国运动会的人士在《申报》上刊发《中国运动大会之先声》,提出“中国何时能派代表赴万国运动大会(即奥运会)?”“何时能于万国运动大会时独得锦标?”“又何时能使万国运动大会举行于中土?” 如此三问,充满了对中国体育与世界接轨的渴望。它既是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反思,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挑战。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正式提出“体育救国”观念,将体育运动的发展与民族兴衰、国力强弱相联系。“人民必须锻炼身体,有临阵御敌之能,虽有外侮,亦不惧也。”
1932年,23岁的刘长春经过三个星期的海上漂泊,只身一人踏上洛杉矶奥运会的赛场。因旅途劳顿和训练不足,他最终无缘决赛。对此,《大公报》抱憾写下:
“我中华健儿,此次单刀赴会,万里关山,此刻国运艰难,愿诸君奋勇向前,原来日我等后辈远离这般苦难!”
半个世纪后,在美国洛杉矶,许海峰的子弹破膛而出,为中国队击落奥运第一金。中国人的奥运冠军梦,终于在那一刻得以实现。在这半个世纪间,中国也彻底结束了被殖民的历史,建立起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新国家。体育健儿们代表着中国率先登上世界之巅,宣告中华民族已不再贫弱。
从“ 体育救国”走向“体育大国”,中国人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此后的40年,中国又走出了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新征程。历经百年,“奥运三问”终得回响。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代表团首次登顶奥运会金牌榜,成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起点。随着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中华民族的自信与自豪,已经不再需要用金牌去证明。人们发自内心为中国运动员频频刷新世界纪录而喜悦,也坦然面对杜丽丢失首枚金牌的眼泪、刘翔无奈退赛的沮丧、陈中被判失败后的伤心……在体育运动当中,人们感受到人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如今的奥运赛场上,人们不仅关注运动员的成绩,还乐于看到他们展现拼搏精神,表达个性自我。从2020年东京奥运会首金得主杨倩的珍珠美甲冲上热搜,再到黄雨婷、盛李豪获得本届巴黎奥运会首金后,被网友们亲切地称呼为“阿条姐”“干饭哥”,大众对于奥运会的认识也随着国家体育实力的不断增强,经历了从重若万钧到举重若轻的转变。
在竞技体育之外,我国的群众体育也蓬勃发展,大众的健康意识和健身意识不断提高。北京奥运会后,8月8日成为中国的“全民健身日”。遍布全国的马拉松运动,成为中国人健身热情的写照。1981年,中国首个城市马拉松在北京诞生时只有86人参赛。而今北京马拉松3万个名额,2013年半天抢光,2014年后,爆满的报名者们只能等待“摇号”。

当然,北京马拉松只是全民健身热的一个缩影。根据2021年相关统计数据,我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已超4亿,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0%以上。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97.1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4.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