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林云志:为高铁构筑供电“大运河”

来源:科技日报 | 作者:矫 阳 | 发布时间: 2024-08-23 21:48:38 | 127 次浏览 | 分享到:

  林云志:目前,我们正开展柔性牵引供电系统装备产业化成套技术研究,主要包括电力电子端口变压器、能量路由器等关键产品研制和国产化生产等,旨在进一步降低设备能耗。同时,针对铁路高效运维,我们在研制智能化运维装备相关技术,以提升数字化、智能化运维水平。

  站上“大舞台”才能“唱大戏”

  记者:您当初为何选择电气化铁路行业?

  林云志:我和电气化铁路结缘,属于误打误撞。我上学时学的不是这个专业,找工作时偶然进入了中铁电气化局。

  不过,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过去10年,是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黄金期,我参与了很多国家重大工程。我有幸站上了“大舞台”,才可能“唱大戏”。

  记者:作为中国电气化铁路建设的主力军,中铁电气化局是如何打造人才队伍的?

  林云志:中铁电气化局坚持把优秀科技人才培养与重点工程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搭建等结合起来,在工程实践中锻炼技术团队,促进团队成员的协作与知识共享,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拓宽人才晋升通道。在公司重大科技任务、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不低于50%。

  通过这些举措,公司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为企业科技创新和我国电气化铁路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公司技术研发人才数量为300人,其中青年人才占比超60%。

  记者:在培养青年人才方面,您有哪些心得?

  林云志:我会有意识地给青年人才提供锻炼机会,让他们挑大梁。举例来说,在北京地铁15号线建设项目中,我让当时刚毕业不久的团队成员罗金担任项目技术负责人,给他提供相应支持,帮助他顺利完成任务。如今,经过多次项目历练,他已经成为三级公司科技创新部部长了。

  同时,我会制定一些青年人才培训、奖励等制度,把项目经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作为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的重要考核内容,支持和鼓励他们从事研发工作。

  记者:您是如何让这些青年人才迅速成长的?

  林云志:我觉得,要想培养好青年人,首先要走近他们,和他们没有距离。我平时会主动找年轻人聊天,了解他们的想法。同时,我会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分享给年轻人,让他们少走弯路。

  目前,我们团队有30人,年轻人是绝对的主力。未来,团队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

  记者:您认为电气化铁路人才需要具备哪些品质?

  林云志:我认为,电气化铁路人才需具有甘于奉献、不断学习、善于合作的品质。他们要对自己的工作保持热爱和高度的责任感。同时,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他们还需具备快速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除此之外,他们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和上下级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任务。

  记者手记

  接受记者采访时,林云志刚从项目工地回来。他戴的金属半框眼镜上,蒙了一层薄薄的灰。2015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林云志作为优秀校友受邀致辞时,戴的也是一副金属半框眼镜。

  毕业至今,林云志配了很多副此款式的眼镜,有的眼镜“牺牲”在项目工地,有的“倒”在实验室……这些眼镜是陪林云志摸爬滚打、冲锋陷阵的“兄弟”。他说,自己没有太多时间琢磨眼镜款式,“都配一样的省事”。

  但在技术创新上,林云志挖空心思。他曾买来示波器、数字电路控制盘等电子仪器,用它们解决项目难题。后来,项目不需要这些仪器了,林云志就用它们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林云志因此在单位喜提“林疯狂”的绰号。

  林云志是北京地铁15号线项目总工程师。为了赶工期,他带领团队成员加班加点、轮班工作。当时正值盛夏时节,地铁隧道里十分闷热,蚊虫乱飞。他和同事每天在隧道里工作十几个小时,累了就找地方打个盹,饿了就吃个盒饭。

  有一次,林云志和团队成员蹲在工地上吃盒饭,只听路人说:“这些人吃饭只能蹲着,连个椅子都没有。”林云志听后淡然一笑。

  他觉得,苦和累是最不值一提的,“哪有不累的铁路人”。林云志说,他能够有幸参与国家轨道交通建设,在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已经非常幸运。

  “最让我兴奋的,就是听到中国火车又提速了。听到这类消息,我就觉得浑身是劲。”林云志说,公司内部有一句话是“有激情、在状态”。铁路人永远不能丢的,就是投身国家建设的激情与实现更快速度的决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