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衰老启示录:当一个老人奋力抵抗“社会性死亡”

来源:上观新闻 | 作者:上观新闻 | 发布时间: 2024-08-23 21:47:03 | 196 次浏览 | 分享到:

  从各种意义上说,98岁的曾敏处境都不算太坏。她好好地活着,吃穿不愁,有房子住,有钟点工上门照料,尽管饱受功能退行与病痛折磨,但日常生活还算体面有序。

  但她一个月的电话费,高达300元。

  她拨通电台热线,非常明确地希望为自己:“征”一位“陪聊志愿者”。

  这似乎打破了一堵墙——传统观念里,一个迫近生命终点的老人,好好地活着,就已经是最大的福分了。给你吃,给你穿,还想要怎样?忙碌的子女们难以抽暇,老人们更是互相告诫:少给子女添麻烦,少给社会添麻烦。

  人们出于惯性般地相信:老人首先是“老”,其次才是“人”。他们首先是一具需要被照护的身体,而精神需求可能并不重要。

  但曾敏不满足于这样的“活着”。

  她选中了64岁的志愿者瑞雪,一次次打开自己那间寂静屋子的沉重木门,坦然展露衰老世界里“活生生的”、未曾宣之于口的隐痛与真相。12年之后,当76岁的瑞雪也被衰老病痛束缚家中、独自生活,她才开始明白老人当年的许多努力,其实是在用尽全力地抵抗着一种“社会意义上的死亡”。

  相比年轻人说的“社死”,这种老年群体困境,更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老去的路上。

  衰老不会放过每一个人

  虚龄100岁的那年中秋,曾敏大面积脑梗。一个月后,无儿无女的她在瑞雪等3位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自发陪护中,安然离世。百岁人瑞,堪称“圆满”。

  不久,20多位与她有过交集的人,自发举行了一个形式独特的追思会:只是聚在一起聊聊她、回忆她。

  如今12年了,瑞雪还在思念她。

追思会上,人们买了曾敏生前爱吃的香蕉、蜜饯和豆沙面包,以示怀念。受访者供图。

  无论生前,还是身后,这位高龄孤老都没有“社会性死亡”。

  而她原本是很可能的。

  在不少人笼统的印象中,她和小说常描写的某种角色、生活中人们常议论的某种老太,似乎很像:古怪,执拗,不好说话,不易亲近……这其实也是“老人”常被贴上的标签。

  最初,接到老小孩网站“应聘”陪聊的任务,瑞雪第一反应是“奇”:“老一辈人,吃穿用度、生活起居照顾好,已经很不容易了。到了这个年纪,还需要陪什么?聊什么?”不止她一人这样想。毕竟,在不少人的传统观念里,“孝顺”和“赡养”几乎是画等号的。老一辈人表达精神需求,倒显得罕见而稀奇。

  后来的一年半里,瑞雪无数次踏进老人的“孤岛”,看到古怪、倔强背后,老人更真实柔软的样子。

  抵达曾敏的家并不容易。她须沿着人声鼎沸的四川北路,拐进一条并不起眼的小弄堂,走进一片旧式里弄最深处,再侧身通过一段昏暗寂静的楼梯间——楼梯尽头,深居简出的曾敏翘首等待着她。

  眼前白发稀疏、眼神浑浊、皮肤皱缩的老太太,是上世纪30年代风光的大学生。一份档案材料里,记者见到了她年轻时的样子。那是一张工会组织的集体照,曾敏是其中唯一一位女性,个子高挑,身着旗袍,浓密的头发吹出蓬松挺括的发型,笑容爽利。

  但衰老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纵使曾有无限希望和热忱,现在,她的世界都变得有限——1米68的个头,缩至不足1米60;病痛缠身,腿脚不便,她退缩到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一张四尺半的床上,成了一位再普通不过的老人,经历着每个人都躲不开的衰老和凋零。

  衰老,就是一个不断被剥夺的过程,剥夺健康、剥夺自由,以及,剥夺你珍爱的人。丈夫、至亲、同龄好友都走了,最小的妹妹也离世多年。熟悉她的人,带着共同的人生记忆逐个消失。她孑然一身、独活于世,过去的事情,很少有人再提起。

  旁人眼里,她是位“住在破旧小房子里,不起眼的老太太”。

  不只是她。多年以后,瑞雪仍忘不了许多老人屋子里浓重的寂静,“太安静了,弄堂里住着许多老人,没有一点声音。偶尔楼下有自行车骑过的响动,也很快听不到了”。高龄独居的曾敏,是每个人可能面对的未来。据国务院公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估算,2020年中国独居和空巢老年人会增加到1.18亿人左右。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则曾表示,受城市化进程、生育率改变等因素影响,独居老人的占比上升是必然趋势。

  年老后的独居,会是什么情形?凭借瑞雪难得而深入的长期细致观察、赢得老人信任后的彼此敞开心扉,孤独的滋味,在曾敏的家中被具象化。

  老人的小床上系着一根麻绳,一头绑在床尾,一头垂放手边。“我问她,这是干什么的?很担心她(出事)。她说是当拉力器,一个人躺着起不来的时候,拉住麻绳,借一把力。”瑞雪回忆。

  离床不远的地方,放着一个马桶,方便老人独自从床上挪下来,就近如厕。一天2小时,钟点工上门清理,但总会不及时。小小的屋子里隐隐弥漫着一股气味。

  3台小收音机,是老人视若珍宝的东西——视力日衰,行动不便,这是她了解外界的唯一渠道。“收音机样式很旧,有几个已经坏了,但她舍不得扔掉,说要留做纪念。”那次“面试”其实也与此息息相关。面对几位应聘者,老人先是看似不经意地提起那几天的一个新闻热点。众人没作声,瑞雪不失时机地接上了话。老人看了一眼瑞雪,又转而谈起两位电台主持人海波、渠成,瑞雪应道:“海波是上海广播电台的,渠成是东方都市广播电台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