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为媒:“孩子们写的诗总让我心疼”
“我喜欢写诗,诗就是我的日记。”
“我喜欢诗,它是我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我喜欢诗,它用几句话或是几个词就能表达美好,让我觉得很开心。”
在漭水镇的“小诗人”眼中,诗是最特别的存在。他们也在诗歌中成长,收获温暖与美好。
漭水镇中心学校六(3)班学生甘文海个子不高,晒得很黑,虽然才六年级,但记者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稳重,完全是个“小大人”的模样。云南是全国外出务工大省,漭水镇中心学校和漭水初级中学的学生有一部分是留守儿童,甘文海也是。
甘文海的父母常年在广州打工,每年只有春节才会回来几天,在家只有爷爷奶奶。甘文海除了要照顾自己,还得照顾小两岁的弟弟。如今,诗歌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诗歌,他得以将内心的情绪表达出来。
自己所写的诗中,甘文海最满意的一首是《大海》:“天空是一片蓝色的大海/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鱼儿/鱼儿们常常在一起讨论/它们的家有没有尽头。”这首诗的灵感来自与父母有关的回忆。“寒假时,爸妈带我回外婆家,外婆家周边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悠悠向东流,小溪里的鱼儿在溪水里尽情嬉闹,它们成群结队地好像在窃窃私语,又好像在讨论着什么,似乎在畅想我们的世界是否有尽头。”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漭水镇中心学校六(3)班的学生在写诗(9月12日摄)。
漭水初级中学初三学生王春琳,从小学三年级接触诗歌到现在,已经写下200余首诗。以前的她自卑内向,但从诗歌里汲取到的能量和以诗歌为媒介交到的朋友,让她越来越阳光了,“以前用诗写下的情绪比较多,现在和身边的朋友倾诉比较多,诗给了我很多情感支持,让我变得更开朗了。”
“我以前是一个不怎么会表达情感的人,接触到诗歌后,我发现了一种温柔的表达方式,它会抚平愤怒的我,安慰悲伤的我,表达有爱的我。”漭水初级中学初三学生王星露说,写诗是像喝水一样的日常,她还会写诗打趣朋友,用诗和朋友交流。
漭水镇中心学校六(3)班学生瞿鑫磊,戴着一副大大的圆框眼镜,眼神总是在躲闪。在室外的诗歌课上,他总是躲在一边,静静地写。当老师鼓励大家分享自己的诗歌时,他总是默默藏起自己的诗歌本。当记者问他为什么喜欢诗歌时,他回答说,通过诗歌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天空中小鸟飞过/给我自由的感觉”,这是瞿鑫磊所写的诗中,他自己最喜欢的一首。
随着交流深入,记者了解到,瞿鑫磊曾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父亲因生意失败欠债,父母频发争吵。如今父母在外务工,一直是哥哥照顾他。哥哥要求很严厉,让他经常感觉到压抑。话至此处,他已泪流满面。他说,只有在诗歌中才能短暂地逃离,变回原来那个无忧无虑的自己。
“孩子们写的诗总让我心疼。”杨德丽说,当地很多学生家长都外出打工了。孩子们有的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照看,有的托付亲朋代为照料,有的孩子甚至已经两三年没有见到父母。诗歌课的出现,让孩子们有了情绪表达的渠道,老师也多了一个了解学生的窗口。
杨德丽观察到,孩子们在诗歌里找到了情绪的突破口,找到了快乐和自信,也找到了自己。“开展诗歌课后,我能明显感觉到学生们更积极、更阳光了。只要一通知上诗歌课,学生们的欢呼声就回荡在整个走廊。”
学生们在诗歌里呈现的温柔细腻,常常会打动漭水初级中学教师张子兰。她说,诗歌是她和学生对话的桥梁。通过诗歌,她能了解到学生的内心,体察学生的情绪变化,也能把学生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漭水镇中心学校六(3)班的学生们在田野里写诗(9月12日摄)。
她和记者分享,对于孤独,学生会写“放学回家的路长长的/只有我一个/家里的牛圈大大的/只有小牛一头/当我抱住它的时候/我们都有了朋友”。
一首以母亲为题的诗里,有学生写下“我们就像你多余的行李/加重了你的负担/一个麻烦/横过来就是你的一条皱纹”。
在对未来的希望里,一个学生写下“十年后/我希望成为一个自私的妈妈/因为我想让妈妈自己爱自己多一点”。
对于路的思考,一个学生这样写“这些路过的人们太累了/于是他们决定扔下一些东西/有的人扔下了悲伤/变成了路上的石头/有的人留下快乐/变成了山上的树苗/我把装在瓶子里的思念/放在高高的山顶/变成了黑夜的眼睛”。
在王春琳的记忆里,每个周日的黄昏,都是妈妈送她来学校上课。两个身影从相反的方向离去,又频频回望,所以她写“夕阳之下/远去的背影/是你与我的思念”。
“当我有了更多的包容和理解,我与学生两相对立的局面也在一点点被打破。”在张子兰看来,学生们也许天生就具备写诗的能力,他们有非常丰沛的情感,老师稍加引导,他们就能写出一首首鲜活的小诗,“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我也从学生的诗歌里收获了无尽的推动力量。”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漭水镇中心学校六(3)班学生们走进田野,准备上秋季学期的第一堂诗歌课(9月12日摄)。
诗歌润泽:激发自信,收获快乐
“我曾经以为只有诗人才能写诗,没想到我也可以,而且只要有想法,我随时都可以写诗。”王春琳说,课本上的诗歌都有严格的对仗和字数要求,但是他们写的诗很自由。
张子兰介绍,他们引导学生写的是新诗,三至五行,门槛比较低,所以大家都愿意尝试,也容易建立起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学生们日常写作主要涉及自然界的山川草木、风雨雷电,也有自己的小情绪、家里的小风波等。有时他们也会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他们探察自己的内心,写下自己的思考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