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云南大山里,有一群孩子在写诗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江文耀 赵彩琳 吴俊宁 | 发布时间: 2024-11-22 22:43:35 | 807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为一名‘70后’教师,我们一直受到的教育和评价标准都相对单一。教授诗歌课几年来,我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更多元了,也从诗歌里读懂学生、了解学生。而且,学生通过写诗锻炼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他们容易拿到作文高分。”张子兰说。

“作文满分30分,我能拿27分。”漭水镇中心学校六(1)班的翁嘉黛说,自从三年级上诗歌课后,她几乎每周至少写一首诗,随着时间的累积,她在作文里写出的句子越来越生动、鲜活,收获了好多高分作文。

诗歌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改变也随之发生。“所有孩子无一例外都喜欢诗歌课,即便是那些平常在课堂里沉默寡言的学生,大多也会在诗歌课里踊跃发言。”杨德丽说,当过老师的都知道,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课堂里很好地表达自己,展现自己。很多学生很努力,很听话,但是成绩一般,他们可能很难在课堂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有了诗歌课这样一个自由的平台,他们愿意表达自己了,也找到了归属感。

在诗歌课上,同学们会互相分享自己写的诗歌,一些闪光的字句会被大家争相阅读,还会贴进展示栏,汇编成册放进阅览室。写出闪光句子的孩子会在课上收获同学和老师的肯定,这样积累下来的自信心也支撑着他们在别的课上更有学习的动力。

“学生们通过写诗找到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平台。”漭水镇中心学校校长穆建兴说,我们鼓励学生写诗,也珍惜学生的每一次创作。学校每年都会举办诗歌音乐晚会,只要学生愿意,都可以站上舞台去大声朗读自己写的诗。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漭水镇中心学校六(3)班学生们在田野里玩耍(9月12日摄)。

翁嘉黛回忆,四年级的某一天,她在学校的广播室里朗诵了自己写的两首小诗,当念出作者翁嘉黛时,她觉得特别自豪。

张子兰说,诗歌的文艺性、熏陶出的文艺心以及诗意的表达,让她的语文课也变得更丰富多彩了。

“我们的诗歌课不以培养诗人为目的,没有分数作为评价指标,没有名次的压力,只有情绪的倾诉和情感的表达。它属于德育教育的一部分,总结起来就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穆建兴介绍。

诗歌课不是考试的科目,还会占用一部分学习时间,一开始学校也有很多顾虑。

“随着诗歌课的开展,我发现担心都是多余的。不仅学生状态变好了,教学质量还逐年提升了。”穆建兴说,开展诗歌课以前,漭水镇中心学校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估成绩从未进过保山市前20名。开展诗歌课后,他们的成绩逐年提升,2022年冲进了前20名,2024年冲进了前10名。英语学科更突出,今年四年级的英语学科评估拿到了保山市第一名。

漭水初级中学教师杨兆蓉说:“我愿意拿出一部分语文课的时间来给学生们上诗歌课,让他们感受诗歌带来的快乐。当他们体验过学习的快乐后,由此产生的正反馈也能反哺到其他课堂里。”

诗翼飞翔:从大山迈向世界舞台

小小的诗歌为孩子们搭建起了之前不敢想象的平台。乘着诗的翅膀,“小诗人”们去看了更大的世界、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漭水小诗人”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2017年元旦,“漭水小诗人”应邀参加南京团市委组织的“江上相逢无纸笔”跨年诗会;2019年,《人生第一次》第三集,讲述“漭水小诗人”的纪录片《长大》在央视及东方卫视播出;2020年,“漭水小诗人”应邀到北京参加叶嘉莹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的首映式;2021年,“风在此山中”之云南行全国诗歌研讨会在漭水镇举办;2022年,演员谭松韵和“漭水小诗人”一起拍摄短片《把诗歌唱出山外》;2023年,“漭水小诗人”登上央视《经典咏流传·正青春》节目……有了这些“光环”和平台,孩子们的创造热情被不断点燃。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漭水镇中心学校六(3)班学生们走进田野,准备上秋季学期的第一堂诗歌课(9月12日摄)。

“诗歌带我去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王春琳说。在诗歌的指引下,这个之前从未走出过家乡县城的小姑娘,两次到北京参加活动。

2020年,王春琳到北京参加了《掬水月在手》的首映式活动。2023年,王春琳再次以“漭水小诗人”的身份参加了央视《经典咏流传·正青春》节目的录制,将自己的诗和李白的诗一起唱给世界听。“从北京参加活动回来后,我感觉自己自信了很多。”王春琳说,诗歌给她的人生带来了很大改变。

如今,诗歌已经融入到她的生活中。“我会一直写下去。”王春琳说,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可以把诗歌的美好传递给更多学生。

如今,走进漭水镇,能看到“诗歌大道”两旁的灯箱上,满是漭水镇学生自己创作的诗歌。漭水中心学校的展板上、诗歌集上、阅览室里,甚至在县里的广播里,处处都是孩子们的作品。

诗歌的可能性还在这里发生着,像李玲在诗里写的那样——“太阳埋住了黑暗/黎明就这样升起”。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江文耀 赵彩琳 吴俊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