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年轻人,身上有着众多“绿色标签”。他们是二手市场的寻宝人,在各大二手平台上淘寻宝藏,让闲置物品有了新归宿;他们也是自己生活的“金掌柜”,按需选购“小份菜”,将节约粮食的理念融入一日三餐;他们还是“蚂蚁森林”的护林员,坚持低碳生活,积攒绿色能量兑换沙漠中的梭梭树……这届年轻人,正在爱上绿色消费。
今年2月,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印发的《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聚焦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打造新型消费场景”。绿色消费以其低碳、环保、质优等特征,顺应了需求升级趋势和生态文明潮流,受到大众青睐,正释放出巨大市场潜力。
对于青年群体来说,“绿色”已然成为消费新趋势。
见到笔者时,刚到北京实习不久的大学生林同学正在手机上购物。在闲鱼APP页面上,一个标价299元的九成新佳能变焦镜头吸引了她的目光。她放大图片仔细端详,又迅速翻看了评论区,准备和卖家砍价。
林同学说,这种“讨价还价”的乐趣,正是她在闲鱼上购物的最大享受。“我觉得在二手市场上‘捡漏’就很有趣,也很新鲜!”
如果说闲鱼是一个充满惊喜的“捡漏”集市,那么多抓鱼APP更像是一家自带故事感的书店。大学四年级的江同学准备明年考研,在多抓鱼上选购了若干本教材。“收到多抓鱼寄来的书时,我感觉像在拆礼物。更特别的是,这些二手书之前有过自己的主人,现在轮到我来续写故事了!”在这本二手教材上,他已经新做了不少笔记。
如今,像林同学和江同学这样喜欢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捡漏”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一份网络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受访者表示会在二手平台消费,其中,近六成认为二手平台更具性价比、更环保低碳。
闲鱼工作人员向本报介绍,2024年闲鱼注册用户数突破6亿,其中95后、00后用户占比超过一半,循环订单量同比增长近50%,每天都有超400万件闲置物品于平台发布。在二手交易的网络世界中,年轻人不仅喜欢找到性价比高的商品,也尝试出售自己的闲置物品——他们在“买家”和“卖家”的身份之间来回切换,践行着“花小钱办大事”的环保理念。
除了线上交易,二手实体商店也逐渐成为年轻人钟爱的“寻宝点”,他们在循环流动的商品里寻找心仪之物。
在北京朝阳区,众爱慈善商店坐落在一条略显安静的小巷深处。推开门,店内布置得井然有序,各种类别的二手商品被整齐排列在不同区域,从四季服饰到书籍玩具再到工艺美术品,商品琳琅满目。据悉,这家商店由志愿者共同经营,将部分接收的捐赠物品转送给需要的人,其余闲置物资在店内变卖,收入所得用于救助需要帮助的人。
驱车前来的武先生,购买了一件仅需40元的二手夹克衫。他说,二手商品在英语中也被翻译成“preloved”,意思是“曾经被喜爱过”。他觉得,每一件二手商品都拥有被人们重新喜欢上的可能性,继续传递这份喜爱。
如今,循环商店已遍地开花。闲鱼公关部负责人介绍,闲鱼循环商店已经先后进入杭州、上海、成都、南京等多个城市,涵盖社区店、城市中心店、校园店、垂类专营店等多种店铺形态。值得一提的是,AI已然成为线下循环商店的提速器。据悉,闲鱼平台运用AI大模型智能估价,有效缩短线下用户排队、上架、等价的等待时间,并将线下商品精准投放至线上的附近目标用户,使得线下门店每天发布规模翻一番,售出时间缩短一半。
以旧换新政策稳步推进,进一步激发年轻人的绿色消费潜力。2024年底,商务部等五部门印发《二手商品流通试点工作方案》,提到发展二手商品网络交易,鼓励二手商品交易平台发展“互联网+”模式;开展社区二手商品交易,鼓励有条件的社区设立二手商品寄卖店(点)等。
今年中国消费者协会主办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主题活动上提到,2024年,消费品以旧换新合计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超1.3万亿元,拉动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超1个百分点。据悉,截至3月14日,全国共收到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约130万份,超3900万名消费者申请了超4900万件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未来,以旧换新政策将继续加大力度。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从闲鱼市集、多抓鱼书店,再到传递爱意的众爱慈善商店,在市场需求与政策引导的双重驱动下,二手闲置商品流通正在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小份韭菜土豆丝1.9元、小份红烧肉豆腐泡5.9元、一人食蚝油鲜笋牛柳9.9元……工作日中午,从事传媒行业的小孙在外卖平台界面为自己挑选了午餐。这位00后都市白领总会优先筛选带有“小份”“一人食”标签的菜品。
经过一番思考,小孙最终选择了6英寸的金枪鱼三明治搭配三色时蔬、450毫升的现磨豆浆,作为高效工作后的能量补给。“既能实现膳食平衡,又能避免眼大胃小、食物浪费的尴尬。”小孙说,过去半年里她通过选择小份餐,不仅避免了食物浪费,也节约了一大笔外卖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