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则对记者透露,近一年来,打假博主圈的翻车案例确实在增加。
2023年7月,食品界打假博主、以一句“科技与狠活”出圈的辛吉飞被曝直播间推荐的产品涉假,引发舆论关注;2024年初,维权打假界头部网红“铁头惩恶扬善”在直播间自爆涉黄经历,全网哗然,此后其被全平台封禁;还有打假博主爆料,某臭豆腐作坊将白色豆腐用药水一泡就变黑,怀疑老板“使用硫酸亚铁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后来中国食品报发视频辟谣,表示目前市场上可购买的臭豆腐,在配料表中都有硫酸亚铁,其本身就是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这个圈子里的乱是外人想象不到的。有博主帮粉丝有偿打假、以主播身份替别人要账然后抽取分成……”猛哥说,许多人的认知水平根本驾驭不了如此高的流量。
永康介绍,圈子里有部分同行做起了敲诈勒索的勾当。“先拍商家的负面视频,然后向商家索要财物,有偿删视频。”据九派新闻报道,打假博主黄先生透露,圈内有博主借打假之名,行敲诈之实,“商家为了少生事端,面对打假博主,选择给钱了事。”
几位受访博主表示,目前,一种害怕翻车的焦虑情绪正在打假博主间蔓延。7月初,狂飙兄弟出事后,有朋友曾给猛哥打来电话,笑称“几个打假的头部网红接连翻车,现在你是头部之一了,你可不要翻车”。虽然知道朋友只是在开玩笑,但猛哥仍感受到了寒意。“虽然不怕自己翻车,但被流量这把双刃剑架在顶端,确实会感到如履薄冰。”
然而,更让猛哥担心的是,打假主播接连翻车,势必会影响整条赛道的形象,从而拉低赛道的商业价值。
永康一直认为,砸秤等激烈的维权行为是为了公平与正义。“这份认同感在去年很容易传递给观众,引发他们的共鸣,所以这个赛道才能在短时间内聚集粉丝。”
此前被强逼砸秤的商家,他又委托朋友去暗访过,结果发现,商家确实没有再使用鬼秤。“这说明我做的这些事情确实是起到了净化市场的作用。”
但是从2024年以来,他明显感受到了舆论的变化。“从视频的评论区就能看出来,对于激进维权、咆哮式维权方式,争议明显变多了。”他分析,打假博主们越来越激烈的维权方式,让现在的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
狂飙兄弟翻车后,整个打假赛道的形象再次被沉重打击。“以前圈子里的负面传播范围较窄,只有关注打假圈的才知道,这次狂飙兄弟出事明显是火出圈了。”猛哥说。狂飙兄弟以前居高临下地咆哮着打假,如今意外翻车,成了以往自己视频里唯唯诺诺的“不法商贩”,这也引爆了观众对狂飙兄弟或者其他打假博主的负面情绪。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近期许多咆哮式维权博主的留言区,都出现了“又一个狂飙兄弟”等类似留言。
“其实我不想让外界认为我是打假博主,我对自己的定位更偏向是社会事件调查博主。”猛哥说。
“变现难如登天”
“打假赛道的流量变现难如登天。”这是国内短视频营销行业内广为流传的一句话。郭亮告诉新京报记者,流量和变现不是等价交换,许多赛道变现天然更难,“尤其是打假这种风格激进又得罪人的赛道。”
“我们这个赛道是典型的外冷内热,许多人没法变现,陷入了空有流量的颅内自嗨。”猛哥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打假赛道的内容风格相对激烈的原因。”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与多数赛道一样,打假博主的变现渠道主要来自品牌投放广告和直播带货。
说起品牌投放广告,某国内头部互联网公司公关部员工那然(化名)告诉新京报记者,品牌方在选择合作达人时确实对打假博主非常谨慎。“如果达人本身的风格过于强调冲突和强硬,那品牌方投放广告时会着重考虑达人人设与品牌调性是否匹配。”
业内人士表示,打假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也影响了其变现能力。
打假赛道初期流量聚集得太快,以至于许多博主还没来得及锤炼内容制作能力就一夜爆火。“有许多打假博主早期的视频几乎都不用剪辑,就一个人跟着从头拍到尾,最后录一个砸秤或者吵架的结尾就完成了。”长此以往,许多打假博主没有养成打磨内容的习惯,以至于拍摄定制广告时的质量不稳定。“毫无疑问,这肯定影响了打假博主的变现能力。”
打假博主们在直播带货领域也道阻且长。
有业内人士表示,打假赛道的用户画像以男性为主,他们往往不习惯在直播间消费。
“因为关注度高,打假博主带货时,人们对于货品质量也更加关注。”猛哥说,因为你本身是打假博主,如果你卖的货也有假冒伪劣的情况,话题度会迅速出圈。
去年下半年,食品类打假博主辛吉飞开启了直播带货之路。之后不久,他所售卖的货品就接连被爆出“虚假宣传”“带货奶粉疑似含有塑化剂”等争议。
关于变现的困境,打假赛道的从业人员似乎并没有什么好办法。猛哥说,许多人还沉浸在流量猛灌猛蓄的阶段,但又完全不知道如何将这些流量变为真实的收入。
猛哥认为,必须坚持做到盈利,打假博主才不会为了点蝇头小利屈服于商家,打假视频才能客观。
目前许多维权打假博主都在试图转型,但过程十分煎熬。有打假维权博主表示,此前发一条视频播放量达几百万,转型后发一条视频播放量只剩下可怜的几十万。转型后粉丝不认,品牌方更不认,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打假有了新的法律规范
值得注意的是,打假维权赛道热火朝天时,众多短视频营销机构却一直保持着克制。郭亮说,国内具备一定规模的机构对于打假维权赛道往往兴趣不大。“容易得罪品牌方,翻车概率大是营销机构敬而远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