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为素不相识的女孩做“电子妈妈”

来源:澎湃新闻 | 作者:任雾 单畅 | 发布时间: 2024-09-12 16:39:59 | 93 次浏览 | 分享到:

  对徐一言来说,大多数求助者都比自己年纪小,阅历也更少。虽然自己也还在“康复”的过程中,但面对经历类似问题的他们,她希望以半个“过来人”的身份为他们缓解一些压力。

  回帖的过程也是她疗愈自己的过程。面对一位从未被夸奖过的女儿,她回复:“我的女儿明明多优秀啊,为什么我以前都看不到呢?妈妈做得太糟糕了,妈妈很对不起。” 这也是她期望妈妈对自己说的话,“但现实中我的妈妈不会这样,他们的妈妈也不会,那么我就在互联网上这样的几分钟里尽可能帮忙吧。”

  与心理咨询不同,这一段”自我疗愈”不足以推动她切实改变与母亲的关系,但对别人的帮助让她发现了自己痛苦的经历“不是毫无意义”。“每次我觉得我的分享有用,我就又会给这段经历贴上一个更加正面的标签。” 她说。

  二十几岁的学生张梓昕扮演起互联网妈妈的契机也是自愈:“有一次我心情不好,就以第二人称的方式开导自己,对自己说些安慰的话。”

  这样的“成功经验”启发着她在小红书扮演起“妈妈”。她在一条帖子里写:“或许大家是否需要电子父母呢?……如果我今天就是大家的麻麻,宝宝们有什么要和我分享的嘛”。

  出乎她的意料,这条帖子下有了一千五百条留言。有女儿的兴趣过于“男性化”被母亲限制和攻击,张梓昕回复“你是不断攀岩向上的藤蔓,以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有女儿对父亲的言行长期不满和恐惧,因此患上心理疾病,她回复“我从来不知道你有这么多委屈,爸爸做的这些事很恶劣。但是你看清了,你要好好长大”。

  重男轻女的观念,升学就业的压力,催婚催育的声音,形形色色“女儿”、“儿子”们的困扰涌进翻不到底的评论区里。发帖以来的七个多月里,张梓昕尽可能回复每一条,以“宝贝”开头,表达着鼓励、道歉、希望,许多回复甚至长过求助者的评论本身。随着热度的升高,评论区里也常出现新的“妈妈”的身影。

  她没有预料到自己突然会收到这么多评论:“原来这么多人有一个破碎的家庭,感觉自己经历的不算什么。”

  张梓昕在帖子下的置顶评论与收获的热度。

  张梓昕对母亲的情感很复杂。小学毕业时,她的父母离了婚。父亲向来不照顾她,她从小由母亲一个人带大。但母亲忙于工作,难得与她相处时,又容易责骂她或动用武力,这让性格胆小的她对母亲有了更深的畏惧。

  长大后,母亲意识到了与她的疏离,想重新拉近关系。“但我大概成为回避型人格了,看到她这样,反而很想逃。” 张梓昕说,“不过现在算正常。” 虽然今天的她仍不能直接向母亲表达爱意,但两人都开始承认错误和理解对方。她回溯童年的记忆时,也从母亲为自己极力提供物质条件、和支持自己的选择里感受到了确凿的爱意。后来母亲也再婚了,生活的重心不再只放在她一个人身上。

  张梓昕对求助者的共情强烈:“很多人明明是家庭中的问题,他们却把矛头指向自己。还有一些女孩,明明自己遭受了不公的对待,却还是想努力带妈妈离开。”

  回复中,她会避免提出太具体的建议,也会避免高高在上地指导别人的人生,而是想象自己在那个情境下想听到什么。“很难说有回答得很满意的时候,只是有时会再收到评论者的回复,说看着我的话哭了,很感谢我,感觉真的有帮到一些人”,她说。

  “要离开我,学会爱自己”

  魏茜有在网络上就原生家庭的问题分享想法和建议的习惯,在发现豆瓣小组“做我妈妈一分钟”时,她自然地以“妈妈”身份加入了。她面对家庭问题严重的求助者时,往往会表现出更坚决的态度。

  对被母亲严重精神虐待的求助者,她写:“亲爱的女儿,去离开妈妈,物理和精神意义上都离开妈妈。你能依靠的是自己健康的身体和才干。女儿,你的归宿不已经找到了吗?就是你自己。”

  加入小组后,魏茜常看到互联网妈妈“道歉式”的回复,但当帖子里能明显看出妈妈对孩子没有爱,比如将资源完全倾斜给弟弟,或是自己的行为已经让孩子患上精神疾病时,她将盲目的道歉看作帮忙营造妈妈还爱她们的幻象。“我会说,不要因为我是妈妈,就觉得我伤害你是对的。要离开我,学会爱自己。”

  魏茜有一直支持和认可自己的母亲:“她非常爱我、疼我,从来没有给我施加过什么压力,比如说一定要让我结婚、生孩子。” 她将母亲眼中的自己比作一台Gopro,比起以养老为目的,母亲生下自己是希望她好好体验世界。

  魏茜觉察到,社会对女孩的教育往往偏向“被爱”,将幸福描述为“被很多人宠”。但在她看来,是否被爱更多是运气的问题,有爱的时候就去珍惜,没有爱的时候就应该学会爱自己。与其沉浸在明知虚假的爱里,不如跳出被爱的对象,成为爱的主体。

  魏茜今年20岁出头,因为工作性质,常在深夜清醒,加班也是家常便饭。但她常在一天末尾抽出时间,活跃在各个求助帖的评论区。

  实际上,在“互联网妈妈”的概念走进大众视野前,她就常从社交媒体了解到被困于畸形亲情的女孩。

  “穷厕”曾是微博的匿名bot之一,供人交流原生阶层与家庭的烦恼,名称中的“厕”意味着这是可以肆意发泄的地方。2023年,这里一位女孩讲述的亲身遭遇吸引了魏茜的注意。

  女孩的父母因为生下的不是儿子而离婚,母亲因此得了抑郁症,一直浑浑噩噩。高三的女孩因为家庭破碎在学校被歧视,通过擦边和陪聊赚取饭钱,生理期也循环使用月经杯代替卫生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