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一位太极拳师的“拳健天下”二十载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桂娟 史林静 | 发布时间: 2024-11-25 23:04:24 | 544 次浏览 | 分享到:

“真正的武者,当具君子之儒,兼侠者之风,亦刚亦柔。作为一个被太极浸润多年的高手,他拥有的不仅是精湛的拳技,更练就了武者佛心,如遗落于尘世的璞玉,散发着独有的人格魅力。”

这是“感动温县十大人物”评选委员会写给陈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陈炳的颁奖词。

面容清癯、轻言细语,初见陈炳,倒不像是走南闯北的习武之人,更像是一位谦虚内敛的学者。

作为陈式太极拳新一代领军人物,几十年来,陈炳研习不辍,致力于守护与拓展太极拳文化疆界,积极编写太极拳法,推动太极拳不断创新发展,先后在全球20多个国家,开设30多家太极院,将这份源自中国的古老智慧,转化为全球共享的生活方式。

“太极拳不仅是一项武术,更是一种中国哲学,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纽带。”今年,陈炳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推荐人选名单,获知消息那一刻,他更加坚定了“拳健天下”的朴素初心。

出陈家沟

深秋,位于豫北的陈家沟村寒意渐起,村南头,一处比太阳更早醒来的院子里,陈炳正带着学员们练拳,缓抬脚,轻落步,一起一落间,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陈炳所在的陈家沟,是河南焦作市温县清风岭上一个不大的村庄,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17世纪中叶,陈家沟人陈王廷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创编太极拳,经过300多年的发展,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多个流派,数亿习练者遍布世界各地。

“喝了陈沟水,都会翘翘腿。”这是陈家沟人代代传唱的一句民谣。1971年,陈炳出生在陈家沟太极世家,作为陈氏太极拳第12代传人,5岁那年,陈炳便开始跟着家人习拳。

“刚开始是姑姑教的,后来叔叔陈小旺、陈小星也开始教我练拳,但那时候教学是在家里悄悄进行的。”陈炳说。

很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陈家沟,村小学成立了武术队,陈炳有幸入选。1983年,河南省体育局等多部门联合成立了陈家沟太极拳学校,面向全县选拔20名优秀苗子,免费重点培养。经层层选拔,12岁的陈炳入选了这个“加强班”,打牢了太极拳功底。

幼年打下的良好基础逐渐显现。20世纪90年代,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系统学拳的青少年之一,陈炳开始在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

1990年,陈炳在焦作市武术比赛中获得太极拳、太极剑、对练三项第一名;1995年,他获得河南省太极推手和太极拳全能冠军;1996年,陈炳首次参加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一举夺得70公斤级推手第一名。

也正是这次在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上的亮相,引起了上海代表队领队的注意,这位来自上海体育大学(原上海体育学院)的谢业雷老师看到了陈炳身上的潜力,愿意支持陈炳报考大学。

接到这根“橄榄枝”时,陈炳犹豫了许久。像所有陈家沟的拳师一样,20岁出头的陈炳开始跟着叔父辈在外地教拳。“当拳师收入高,且稳定,前程一眼能望得到。”陈炳说,加上自己年龄大了,考大学未必能行。

一边是坦途,是陈家沟世世代代拳师蹚出来的路;一边是未知,是从未有人闯过的道。思虑再三,陈炳给二叔陈小旺写了一封信。

几天后,陈炳收到了回信,信上说:“只要你考虑好,我们支持。”

把信重新放回信封后,陈炳决定,走出陈家沟。

经过一年多的备考,1997年秋,26岁的陈炳收到了上海体育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也是陈家沟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拳师。

大学的教育也让陈炳对人体科学、运动理论、武术专业知识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让他对太极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运用现代体育理论,不断总结探究拳术理论,并多次在国内武术杂志上发表拳理论文,出版发行《陈氏太极拳新架二路》《老架二路》《推手法》等教学光盘,并首创《陈氏太极拳放松功》。

在校期间,为了宣传推广太极文化,陈炳创建了陈氏太极拳协会,并把协会活动辐射影响到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周边高校,让陈家沟古老的太极拳在1000多公里外的上海高等学府扎下了根。

回陈家沟

当越来越多像陈炳一样的年轻人让太极拳在城市落地生根时,陈家沟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再不回来传拳,陈家沟就越来越空了。”

大学毕业前,陈炳接到来自家乡三叔陈小星的电话以及二叔陈小旺的来信,这直接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随着越来越多拳师的出走,陈家沟太极拳学校的师资流失,生源匮乏,来村里学拳的人越来越少。家里人来信希望他能回去,挑起教学重担。

彼时,陈炳已和上海一所知名大学达成就业意向。

刚从“沟”里跳出来,怎么能再跳回去呢?

但再次面临选择时,陈炳几乎没有犹豫。

“当时很多老师和同学都不赞成我的想法,一位武术界的前辈还特意写信劝我,大家都觉得留在上海会有更好的发展。”陈炳说,上大学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广太极拳,若连在家乡都飘摇不定,太极拳还怎么立足世界。

“最终,我还是回到了陈家沟。”

当陈炳轻描淡写说出这句话时,记者看到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事实也确实如此,回到陈家沟的陈炳开始了他传承和弘扬太极拳的职责之路。

回村的第一件事,陈炳把重点放在了在村里疯玩闲逛的孩子身上,他清晰地认识到孩子的注入才是未来太极拳发展的动力。

自2000年起,回村后的陈炳开始为陈家沟村的儿童及青少年提供免费太极拳培训,并担任焦作市教育系统体育教师太极拳培训教练,义务承担了中小学太极拳教材的编写和校对工作,共参与编纂出版太极拳书籍13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