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代之变迁  立时代之潮流  时代之先声 

倾家荡产拍电影的中国导演,觉得值了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 作者:倪伟 | 发布时间: 2025-01-06 23:58:46 | 53 次浏览 | 分享到:

方励:电影制片人、《里斯本丸沉没》制片人兼导演。

2024年度导演

他是电影圈内活跃多年的制片人,发掘与支持的作品多种多样,既强调个性又充满人文关怀。这一次他转身做起导演,打捞沉没的历史,记录即将消逝的声音,呈现时间深处的血与泪,也证明着人性中共通的温暖与道义。多年来,他对电影倾注着不变的激情与挚爱。

方励终于累了。连续几个月的路演、访谈、直播和各种场合的不间断输出,终于对他构成了一种压力。

一切都是为了电影《里斯本丸沉没》。这是一部战争题材纪录片,他找到了这艘二战沉船,又制作成电影,历时八年,自己投资,自己研究,自己拍摄,又自己宣传。

寻找里斯本丸沉船,动用的是方励自己公司的装备。作为科技公司老总的方励找到了沉船,作为电影导演的方励将这艘船的故事拍成了电影。“我活了两条命。”他常常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

9月上映之初,在一个冷淡的档期,《里斯本丸沉没》以每天30万元左右的票房吊着一口气。但10天之后,极高的口碑突然爆发,一路将其“抬出了ICU”,最终收获超过4000万元票房。豆瓣9.3分的评分,是十年以来国产影片最高分,该片同时收获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奖。

伴随电影“起死回生”神奇轨迹的,是方励自始至终的高强度曝光。他在无数媒体和直播间里,永不疲倦地讲述关于这部电影的一切。从他旺盛的精神状态中,很难想到他已经71岁。电影上映后几天,他在路演途中突然腰疾发作,当时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从电影公司临时转移到他的住所。“今晚就去找我的中医大夫,帮我推拿一下,明天就没事儿了。”他坐在椅子里扶着腰说,兴奋不减。

但两个月后,他终于还是累了。

“打捞”里斯本丸号

12月初,方励从美国归来。他在那里待了半个多月,辗转多座城市,依然是为《里斯本丸沉没》。年底,这部电影在美国部分影院上映,方励赶去与当地的观众交流。

几年前,方励在美国寻找一位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军机械师的后人。这位机械师名叫加菲尔德,在1942年10月1日早晨,他在中国东海的潜艇中发射了一枚鱼雷,击中了一艘日军船只,名叫里斯本丸号。此后,这枚鱼雷在加菲尔德的一生中挥之不去,先是荣耀,后是震惊,最后,是无穷的愧疚。

2014年,韩寒在浙江舟山东极岛拍摄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后会无期》,作为制片人的方励也在剧组里。拍摄之余,他们与当地村民聊天时,村民说了一个发生在东极岛上的传奇故事。抗日战争期间,曾有一艘日本船在东极岛附近沉没,船上装满盟军战俘,在船只中弹和战俘逃亡过程中,日军不断开枪扫射战俘,东极岛渔民不顾生命危险,救起了几百名外国战俘,将他们安置在岛上。几天后,日本军人又上岛带走了他们,最终投入日本本土的战俘营。

这个故事让方励难以释怀。“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国的惨案,也是一场非常壮烈的救援,我们不去打捞,就没人知道了。”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后来《后会无期》主题曲的那一句“当一艘船沉入海底”,指的其实就是里斯本丸号。

方励对战争历史很感兴趣,主业也是一位地球物理专家和地球物理技术公司的创始人。这段历史牵涉四个国家、一千多名士兵,以及他们身后的一千多个家庭,在二战史上却少为人知。而最后一个健在的东极岛渔民亲历者,记忆正在衰退。方励想打捞这段历史,找到这艘船。

从此,他穿梭在历史和当下两个平行世界中。

2016年,他带着自己公司的设备和团队来到东极岛,依靠声呐、无人探测等设备,果然在十几海里之外定位到一艘沉船。次年他们再度返回,利用超低空磁探机器人确认海底是一艘7000吨的金属船只残骸。吨位、形状、方位等各种信息互相印证,他确认,这就是里斯本丸号。

方励用摄影机全程记录下寻找的过程,他想拍一部纪录片。最初预计投入不会很多,但随后的寻访过程和难度远远超出预期。几年里,他不断往返中国和英国,寻访到100多个里斯本丸号盟军战俘家庭。又前往日本和美国,寻访里斯本丸号上的日本人的后代,以及击沉里斯本丸号的美军舰艇上的海军后人。他聘请动画团队,以动画还原了里斯本丸号内部构造,以及惨剧发生的全过程。不知不觉间,成本已经攀升到预期的十倍。

在方励进入这段历史之前,鲜少有对里斯本丸号事件的专门研究,身在香港的历史学者托尼·班纳姆,是极少研究过里斯本丸号的学者,他的专著让方励省却了很多研究和调查。根据班纳姆的研究,里斯本丸号事件起源于1941年12月日军对香港的占领,次年9月底,日军借用改造过的货船里斯本丸号,将1816名盟军俘虏押往日本,同行的还有800余名日军和日本平民。

10月1日,里斯本丸号经过浙江东部海域时,美国潜艇鲈鱼号发现了架着炮筒的里斯本丸号,发射鱼雷击中船尾,将引擎舱轰出一个直径2.5米的大洞。船舱内的盟军战俘接力用消防泵向外泵水,延缓了下沉,而日军和日本平民登上前来救援的船只,抛下了战俘。留下的少量日本守卫还用木板封死各个舱口,再钉上帆布,彻底密封,以防战俘逃跑。当战俘冲破封板,冲上甲板,抱着木头跳海逃生时,还遭受了日军的射杀。

94岁的东极岛渔民林阿根是唯一健在的中国救援者,他向方励回忆,那天东极岛的渔民看到很多物资漂到岸边,准备去捡物资,然后发现了漂在海里的外国士兵。接着全村出动,划着舢板下海救人。有时舢板上已经坐满了,还有盟军战俘精疲力竭地趴到船舷上,渔民摇摇手,再装就要翻了,士兵立刻就松开手,让出求生机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