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新希望作为中国农业龙头企业,在智慧农业和AI技术应用上有哪些突破性进展?如何通过自主育种突破核心难题?近日,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在考察武汉现代农产品加工园期间,接受新华访谈专访,畅谈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新华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新希望在智慧农业和AI技术应用上有哪些突破性进展?能否分享一个让您印象深刻的数字化农业案例?
刘永好:人工智能正在全面介入农业领域,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会推动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
我们国家每年都会进口大量的大豆,怎样减少大豆的进口,是个大事儿。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校长的生物育种研发团队,能够把玉米的蛋白质含量提高50%,这样就能减少大豆的进口。新希望对这个团队做了投资,配合研究团队在高蛋白玉米的培育和育种上做出努力。
另外,我们通过几十年积累的一些数据,实行了一个叫做浓缩饲料发酵的项目。通过把一些比较劣质的蛋白原料,包括菜籽粕、椰子粕、木薯等,发酵成容易吸收的蛋白原料,再加上一些氨基酸,从而替代豆粕。它可以对能繁母猪的生长起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大豆依赖。这个科研项目,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八项,这表明我们在科技进步上,在农业研发上,在育种、管理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今后我们还将努力在数字化农业的应用上做一些新的突破。
新华网:您之前提到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农业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我国部分核心种源仍依赖进口。新希望如何通过自主育种突破核心难题?
刘永好:拿畜牧业来讲,不管养猪养鸡,育种都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国家好多原种还靠进口,所以我们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攻关。例如跟中国农科院合作,攻关培育出了中新北京鸭。“中”是中国农科院,“新”是新希望集团,这个“北京鸭”,能够替代国际进口的一些优良的品种。不管是它的生产指标,还是它的成长性和适应性都不错,去年被国家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时我们也在积极的参与猪的育种。中国一年要吃掉7亿头猪,占全球的一半,中国老百姓是猪肉的主要消费者。对于一个养殖企业来说,怎么育好品种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家支持下,我们也承担了猪育种的任务。我们不但培育瘦肉型的快长型的猪,也关注到中国本土的传统黑猪。本土猪像藏香猪、成华猪等,它们的优势是比较香,老百姓喜欢,缺点是长得比较慢,所以我们要解决怎么让它长得快,但是口感风味要保留的难题,这也是一个科技问题。
新华网:食品安全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新希望在确保从农场到餐桌的全流程安全方面有哪些技术新突破?
刘永好:冷链物流是农业产业里面的重要一环,以前我们在冷链物流方面做的还不够,后来我们下决心提升冷链物流效率。经过几年努力,新希望鲜生活冷链物流已成为一个独角兽企业。我们有20多万辆冷链物流车在运行,有近百万个门店每天在配送。通过这种数字化、智能化的科技手段,保证了食品的新鲜,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同时减少了浪费。
新华网:近年来,许多企业跨界进入农业领域,新希望如何保持竞争优势?您认为农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刘永好:农业是一个基础产业,它既古老又传统,在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下,必须走转型升级的路,用科技、用新质生产力、用新的办法来武装企业。
农业现代化必须跟科技结合,我们正在走适度规模化的道路,走公司加农户的道路。像育种、繁育、管理、饲料这些由大企业来做,而商品猪的养殖部分交给农户来做。把公司和农户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农民能够获得较好收益的同时,也能够用新技术来进行武装,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
新华网:您刚刚参观了位于武汉黄陂区的武汉现代农产品加工园,这是武汉市建设的全市唯一现代农产品加工园,致力于打造华中最大的绿色食品加工中心,您如何看待其发展潜力?
刘永好:武汉位于国家地理位置的中心区域,而这个武汉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又在机场、铁道枢纽口和高速公路的汇集处,这里是武汉乃至整个湖北和华中地区的一个重要的集散地,依托这样的集散地发展现代农业,我觉得是很好的。黄陂作为百强县区,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同时武汉市政府又规划打造武汉现代农产品加工园,相信能吸引不少的企业来投资和发展。希望武汉现代农产品加工园,能够打造成华中地区乃至全国农业产业的一个示范和样板。
在农业领域,在畜牧食品加工业,冷链物流这个赛道仍然大有可为。而武汉是公路、铁路和航空都比较发达的一个区域,是一个中转站或发源地。我们也在进行考察,看怎样把我们的冷链物流和食品加工与当地优势结合起来做成一些事。
新华网:国家近年大力推动“新农人”培育计划,您认为农业企业在这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新希望有哪些系统性支持举措?
刘永好:我们举办了乡村振兴村长班,每年一期,已经连续办了4期。每年都会有100个村长、村支书聚集在一起,我们新希望来培训基层农业的这些管理人。这是个公益的项目,我觉得我们应该脚踏实地把它办好。同时我们也每年都会给一些家庭养殖场主和从事家庭电商及农业旅居等项目的人做一些培训。我们希望用5年左右的时间,帮助5万户农村小微企业,让他们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共同进步成长。这些举措不仅能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也能帮助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致富,做到先后促共富。